徐思华:我与王进珊老师的一段忘年交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9-03-02  浏览次数: 809

初识王进珊老师,感觉他最具备老一代知识分子的形象,笔直的身材,花白的头发,四方脸上架一副金丝眼镜,虽年近花甲,仍然精神矍铄,讲课声音洪亮,有时扳起面孔,显得十分严肃。有同学说,这个教授可能不好接近,我亦有同感。可后来因为我个人的一个业余爱好和追求,竟然成就了与王进珊老师的一段忘年之交。

我在高中毕业回乡务农不久到读大学之前的三年时间里,曾在沛县文化馆从事群众文化工作,主要是学习写作戏剧剧本。文化馆对我的培养目标就是将来到剧团做专业编剧。那时候写作积极性极高,一连写了七八个戏剧本子,但水平不高,难以搬上舞台,都是废品。尽管如此,写作水平还是有了很大提高。到恢复高考时,文化馆已经推荐我到一个省级剧团做编剧。可我觉得,像我这样一个从小学到高中基本上都是在“文革”中度过的年轻人,学习更多的知识尤为重要。所以,考取大学后,还是毅然决然去读书。虽然跨入大学校门,但写作兴趣丝毫未减。可能是受到我们中文系七七级同学排演著名剧作家沙叶新先生的话剧《于无声处》的影响,便利用课余时间写了一部话剧剧本《好人·怪人·疯子》。写好后,总觉得不满意,很想找个内行老师指导一下,以便修改。这时候,王进珊先生开始给我们讲授中国文学史宋代部分。系主任介绍:王老师不仅是我们徐州师院中文系仅有的三位资深教授之一,而且是一位颇有思想的文艺报刊编辑工作者,还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戏剧家。戏剧家!在我的思想上打下了深深地烙印。机会来了,我要想方设法接近王老师。但那时候自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自卑感,对老师有一种高攀不上的距离感,见到老师往往是不好意思,欲言又止。后来,主动找到一位曾经帮助过我的老师,就是在原徐州地区文化局创作室主要从事剧本创作的袁成兰先生,她爱人朱老师讲授我们的历史课。双层关系,十分给力。正好袁老师也非常崇拜王老师,且与王老师爱人关系甚好,称其师母,两家住的也近。

约好了时间,那是一个星期六的傍晚,袁老师便带我直奔王老师家。王老师夫妇热情地接待了我们,王老师和蔼地讲述了一些关于话剧创作的话题,特别是针对我的剧本写作给予了充分的鼓励。王老师既是老师,又像慈父,可爱可亲。可我在讲述写作经过和基本剧情时,还紧张得直冒冷汗呐。想想真幼稚。王老师答应我提出的看剧本草稿并提出修改意见的请求,约好再来他家的时间。两周后我再来他家时,王老师早已看完剧本草稿,提出了许多具体的修改意见,就连一些错别字和标点符号也顺带改了过来。真的没想到,老师这么忙,还能挤出时间指导一位无名小辈,这确实使我感动不已。后来又多次登门拜访学习,直接聆听老师的教诲,感到受益匪浅,进步很大。临毕业那年,我还根据王老师的建议,在话剧剧本的基础上,增加故事情节,写成了电影剧本《春潮》的初稿。

遗憾的是,走上工作岗位之后,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机关,都忙得不可开交,实在没有继续写作剧本的时间。当然,围绕本职工作写文章、搞研究,还是可以的。多年来,出版了5部专著(《共产党员与改革》、《党风与领导艺术》、《农村工业化之路》《散文散论》、《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理论与实践》)和4部编著(《千古龙飞地》、《大风新歌》、《市场经济手册》、《新〈土地管理法〉概论》),还发表文章150多篇,总文字量达到300多万字。有的论著还获了奖。在工作岗位上这些东西还是起到一定作用的,但退休之后便成为一堆废纸。回过头来看以前在机关的工作,几乎没有做过自己喜欢做的事。写了不少东西,都与戏剧无关。真的对不起当年关心支持过我的王进珊老师,袁成兰老师,还有沛县文化馆的阎志民和傅连礼老师。

更遗憾的是,2000年申办民办大学—南京新华学院,本来省政府也批准了,与南京金肯学院一起下发了文件,省教育厅也给了招生计划,但因为合作伙伴(假投资者)的胡搅蛮缠,最终夭折。曾经设想,如果大学成立,在设立若干系科时考虑设立一个艺术专业,把戏剧教学纳入其中,没想到也成了泡影。

退休后,不要再做御用文人,也不要再做违心之事,自由度大多了,可以做一点想做之事了。首先创办了江苏亚东实验动物研究院,现已在本行业内被誉为华东第一,全国一流;又练书法,颇有长进,并创办了南京汉煌诗书画院;还兼任江苏省房地产经济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实验动物协会副会长。应该说,退休生活是丰富的,但总觉得有一件事情没做,心有不甘,那就是写作剧本、当剧作家的梦未圆,还想冲刺一番。正巧今年春节后,几位本家宗亲找我,谈及成立南京徐氏宗亲联谊会和挖掘弘扬徐氏传统文化事宜。有人提出:明代大将军徐达,在南京留下许多传奇故事,何不把他的事迹写成剧本并搬上舞台呢。后来便有了六场京剧历史剧剧本《朱元璋与徐达》。我是重操40 年前之旧业,用一个月的时间写成的,之后修改了三稿,有关历史学家和知名剧作家给予了较高评价,文化部门的友人正在帮助申请政府资助并设法将其搬上舞台。看来有成功的希望。这个希望是谁给的,既有个人的厚积薄发,更有王老师等前辈的悉心指教,真的太感谢他们了!

前几天整理个人的书籍资料,竟然翻出在大学读书期间写的剧本《好人·怪人·疯子》的草稿,仔细翻看,发现好多页面上留下了王老师批改的笔迹,诸如:布景文字有些冗长;这以下一段文字写得简洁;此细节似有风趣顽皮状,用在这里是否不太严肃;太突然,读者一点思想准备都没有;大段台词如何抓得住观众是个问题,其实应该是另外几场戏;以下简短对话利落有力,很好;这段故事放在这里不妥,可用于电影,不适宜舞台演出;等等。看到这些文字,王老师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我的眼前,敬佩感恩之情油然而生。

当我在微信上看到陈莉同学发来的徐师中文系七七级同学40年聚会通知征文启事时,首先想到的是,借此机会把我与王进珊老师的一段忘年之交写出来,这既是对敬爱的王老师表示感恩与怀念,同时也与亲爱的同学们共勉!

作者简介:徐思华,男,江苏沛县人,原中文77级1班学生,江苏省土地勘测规划院原书记。


版权所有:江苏师范大学校友会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 邮编:221116
电话:0516- 83656386 传真:0516- 83656386 邮箱:jssdxyh@js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