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言:难忘徐师又一年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21-06-22  浏览次数: 696

难忘徐师又一年


陪同盐城师范学院校长方忠校友去南昌的滕王阁转了一圈。回来给本科母校乔秋颖老师发了一张照片。乔老师说,你和方校长都是苏师的骄傲。这让我诚惶诚恐。同时对这“苏师”二字,没有太大认同感。我还是喜欢说,我本科是徐师大的。徐师大就是在徐州的一个师范大学。那是我的本科母校。在逛完滕王阁送方校长回酒店的路上,我跟他聊起了徐师的老师。


我说当年给我上现代文学的是黄德志老师,还有现当代的王艳芳老师以及宋丹老师。方校长是治港澳台文学的专家,现在也带了很多硕士博士。能在治学同时,兼做一方高校的校长,我内心是非常佩服的。方校长可谓游刃有余。乔老师说方校长是有情有义,诚哉斯言。我在徐师大读书时,他是我们的文学院院长。但是他毕竟比较忙,我虽然没有当面聆听其教诲,但是也是耳濡目染。


记得黄德志老师给我们上课,是面带严肃而又有些亲切。当看到他PPT上的自我介绍是“文学博士”的时候,我们当时是很惊讶和羡慕的。听方校长说,当时黄老师刚南师大博士毕业,很年轻。是的,记得当年,他在课堂上很认真的讲课,讲十七年文学,讲鸳鸯蝴蝶派,讲张爱玲。我也是很喜欢现当代文学的。有时,黄老师会穿一件粉色的短袖,这让班里的女生充满暗恋。有时,我常见他穿越泉山校园,似乎是从住处到文学院,他高大的身材充满着稳健的步伐,似乎彰显了一个来自苏北的学者的诚朴雄伟的气质。


王艳芳老师和蔼可亲的讲述着现当代文学的时候,那应该是春夏之交的学期。宋丹老师讲述当代文学的时候,我们总要在17栋教学楼爬很高的楼梯。当我们气喘吁吁地坐在淮海大地的教室里,听着一个来自东北口音的有趣的老师讲述当代文学的人和事的时候,我们是幸福的。他有时对文学与政治的吊诡发出啧啧的叹息,有时对作家或者作品的真实描写表达啧啧的赞美。我们听着,不知不觉青葱的岁月从玉泉河边的教室里静静的溜走。


我说给我们上外国文学的是蒋岱老师。方校长说,蒋老师家里很苦,所以他拼命上课。他身体也不好。是的,记得当时,蒋老师还在课堂上吃药。他总是拎着一大瓶水从文学院爬到十几米高的17号楼。他讲的外国文学其实是中国人的外国文学。因为他常常在介绍外国文学作品的时候,引入他充满吊诡的家庭史。尽管如此,他对生活仍然充满幽默的理解,也对世界充满深刻的同情。我是理解他的。虽然毕业的时候,我们想找他给我们毕业留言,他远远听到,远远的溜走了。他似乎不喜欢这种形式,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有些遗憾。


当我打开微信,公众号跳出江苏师大文学院的新闻的时候。我情不自禁的点开,看到了2021年度的本科毕业典礼召开了。里面的新闻有最受欢迎的任课老师领奖环节。我看到了张淑美老师。她是我当年的写作课老师。她是一个老师,但又像一个朋友。她的课充满中性的叙述,表达人文的关怀。她总是理解学生。她似乎能看懂每一个学生。她对学生没有排斥,总是平等的对话、交流。她总是能让学生袒露心扉,让学生把自己交出来。她给我们看了一些经典电影。电影充满对人性的理解和对爱的坦诚。她有自己的思想,这很难得。所以,我觉得她获得这个年度奖项,自然是当之无愧的。


我给方校长说,给我们上美学课的还有田崇雪老师。方校长说,你们的老师都很有意思。是的,田老师也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他的文笔很好,他的论文充满文采。他有时会在课堂朗读他的论文。他有一次,问我们一个问题,“美是什么”。这种直面本质的问题,我们很难招架住。他突然让我回答。我忧心忡忡,乱说一通。他让我坐下。后来他说,他很认同美是自由的象征这句话。这让我们很警醒。他有时在课堂上表达他对俗的世界的关切,他充满自信的抨击社会的不雅正,让我们回归崇高。多年以后,我每当有苟且之念的时候,每当受辱的时候,经常会有孟子式的自反。这种自反,这种反求诸己的思考方式,让我平静,让我从容,让我超越。而这种思维方式,也是在大学图书馆里,阅读《四书》的时候获得的安身立命的东西。


上次回宿迁,跟王岩夫妇吃饭聊天。王岩跟我一届,后来也读了博士。他现在在南京的一所高校研究文学理论。他说,自己对本科母校的老师总是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他有困难的时候,有时会找到本科老师。他们总是给予很亲切的帮助。这种感觉,跟读研读博的感觉,似乎并不一样。似乎是这样。


走过徐师大文学院的时候,有时会看到“美丽的中文不老,仓颉的灵感不灭”的类似院训的文字,似乎暗示了一种稽古右文、接续斯文的气质,这种气质也在师大的老师们身上绵延。走在徐师大校园的时候,会看到“厚重笃实,艰苦创业”的校训。厚重笃实,自然隔绝浮躁,须是抖擞精神,才能味苦得乐。就像李申老师给我的毕业留言,大意是实事求是,无征不信。


十二年后的一天,当我带着方校长从滕王阁回来,走在洪城路上的时候,我们慢慢聊起了大学的老师。他们有的已经退休,有的还在岗位上。在人生最好的青春时期,我在“海岱及淮惟徐州”的淮海大地接受高等教育,这些教过我们的先生们,在教学的精神时间里,浸染着笃实的苏北气质,渗透着知识分子对世界和人的关怀,引导着我从事着语言文字的学术研究。他们的课堂史是自己世界精神的注脚,也是自己人生的注脚。



版权所有:江苏师范大学校友会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 邮编:221116
电话:0516- 83656386 传真:0516- 83656386 邮箱:jssdxyh@js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