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珏:师学如渊、师品如山、师恩如海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21-06-13  浏览次数: 620

师学如渊、师品如山、师恩如海 


今年除夕,沪上没有往年的鞭炮震耳欲聋,马路也没有往日的车辆轰鸣如雷。在这万籁俱寂的静美之夜,忽然想起了三位敬爱的业师,他们是廖师序东先生、古师徳夫先生、李师成蹊先生1990年一向体弱多病的古师最先溢然谢世,2006年廖师驾返道山,硕果仅存的李师也于2015年飘然仙去。肃立在李师遗像前时就曾想,一定要写点什么追怀三位老师,却一直没能动手,一直为此自责内疚。今天终于放下一切,澄心静虑地追怀在徐州师范学院求学的往事,缅怀三位业师无数嘉言懿行里的晴空片羽。

36年前的1983年,我有幸成为廖师第二届研究生。虽然已在中学语文讲台上摸爬滚打过15个年头, 但第一次走进大学,对它的内在机制还一无所知,直到开学典礼上,才知道我们有三位导师。系主任邱鸣皋教授恭引三位导师鱼贯而入,落座后依次讲话。这是我人生第一次接触高级知识分子讲话,至今记忆犹新,终生难忘。古师声音浑厚柔和,要求我们不要满足于传授知识,更要努力创造知识。李师声音洪亮震耳,鼓励我们读书求学要有开矿山的精神和毅力。廖师徐缓抑扬,并谆谆告诫说:“求学没有楚河汉界,不能囿于一隅,不要画地为牢,要力争古今打通,由今而上溯古,由古而下探今,溯其源而探其流,方可兼通,方可眼界宽阔,思路深广。”没有见过世面的我,被这场微型开学典礼震慑住了,也被三位导师个性鲜明的风采与学术魅力深深吸引住了。

后来,随着了解的加深才慢慢懂得了,古今兼通是三位导师的共同风格,也是他们得以成就各自学术成就的不二法门。三位导师学术造诣精深,都不仅限于一个专门领域。廖师涉及古今汉语语法学、文字学、方言学、书目文献学,还有多部译著,主持翻译并审定的《语法哲学》一书被国家语委作为礼品赠送瑞典大学收藏,与黄伯荣先生共同主编的《现代汉语》创同类印数之最。古师著有古今汉字、音韵学、诗词格律、方言、普通话推广等领域专著,特别是晚年出版的《汉语中古音新探》一书,是先生用30年心血研究唐写本《切韵》和《广韵》异同考的精心之作,卓然成一家之言,具有里程碑价值,被学者誉之为“中古音研究的路标”。李师是九三学社徐州支社创始人和带头人之一,在繁忙的党委、政务、教学之余,先生还著有《古代作品注释问题研究》、《中国训诂学简史》和《实存斋汉语论文选集》等论著,所论问题几乎均与教学关系密切,来自教学,服务于教学,而且书中对例句的重视程度达到了苛刻的地步。这种敬畏学术的态度在今天恐怕快要成为绝响了吧。

李师一直在教室里给我们上课,冬夏都是衣装整洁,头发一丝不乱,讲课声若洪钟,激情四溢,边讲边板书,写了擦,擦了写,整洁的外套上总是落满粉笔末。李师教案里几乎每页都夹着颜色深浅不一、形 状各异的若干字条,整个教案显得很臃肿极了。我们知道这本臃肿的教案是他多年来不断修订、补缀的结晶,汇聚着多年的研究心得。所以多年后每当备课疲惫而想偷懒时,脑海里都会浮现出李师那本臃肿极了的教案本儿。廖师讲课不苟言笑,平缓中时有起伏,要言不烦,重点突出。下课时偷偷翻阅过他的教案,钢笔蝇头正楷,引行笔直,谨严而飘逸,令人惭愧而羡慕。古师讲课如话家常,诙谐生动,对音韵学、古文字学都能驾轻就熟,举重若轻,生动的例证好像俯拾皆是,绝学被他讲得绝无乏味之感。但因患有心力衰竭、哮喘等严重疾病而中气不足,但仍喘息着讲完每一节课,令人为之揪心。

课后或节假日到导师家拜访,也是各有千秋。古师依然故我,有什么拿出什么招待我们,亲切平和,宛如慈父之于子女。李师总是精心准备四个点心,俨然如对贵宾。告辞时,还要亲自下楼送行,频频鞠躬告别,每次鞠躬都近90度,直到我们的身影消失在拐角。廖师永远一杯清香绿茶,进门前就己经洗盏以待,放好茶叶,进门后各人自冲开水。这时廖师一改授业时的严肃面孔,笑容极灿烂地谈生活、谈学习、谈论文,令人如坐春风里。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应是韩文公当年奋不顾流俗,抗颜为师之时的自谦之辞。而《吕氏春秋•劝学》则主张:“故为师之务,在于胜理,在于行义。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胜理”即学术,“行义”即品格。吾师学如渊,品如山,于弟子恩如海,在苏北平原上竖起三块巍然屹立的学术丰碑,泽被弟子,贻爱后人。正是三位老师当年不弃管蒯,弟子才得以忝列门墙,亲承瞥狄,耳提面命之下得以略窥为学门径,得以与吴继光、杨亦鸣、李葆嘉、刘利、耿超英等精英人士忝为同窗益友,进而改变了人生轨迹。自别师门,卅年光阴弹指而过。如今老师均已仙去,弟子也步入暮年,但老师的道德文章将宛如云龙山上的三株青松永远挺立在弟子心中,仰之如北斗,奉之为圭臬,努力读书、治学、做人、行事,冀有寸进,以报师门。


丁酉年正月元日于沪上


版权所有:江苏师范大学校友会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 邮编:221116
电话:0516- 83656386 传真:0516- 83656386 邮箱:jssdxyh@js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