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亮:“实干的理想家”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4-06-13  浏览次数: 2229

    

 

     提起我校文学院1994届校友李凤亮,很多师大人都会露出赞许的神情。这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35岁破格晋升教授、36岁当选博导、37岁获任大学副校长的杰出校友,至少仍被不少师大的老师当作教育年轻学子的榜样。

学生时代的活跃者

  李凤亮校友1971年出生于苏北农村。父亲虽然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却一直教育他树立读书报国的远大志向。在李凤亮上初一那年,父亲就因病去世了。对于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沉重的精神打击。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父亲去世了,但父亲在世时的那些教导,却一直伴随着李凤亮不断求学上进。1987年,李凤亮在以中考全县第一、全市第二的成绩,被江苏省阜宁师范学校录取。入读中师,是他在久久矛盾后的自觉选择——因为走出农门,参加工作,可以尽早卸下母亲身上的重担。看着同伴们带着上大学的憧憬走入高中,背着行囊到中师报到的李凤亮心里充满了惆怅和苦涩。然而,听到开学典礼上校长鼓励大家努力争取三年后那几个保送高校的机会时,李凤亮感到天空似乎重又明亮起来。不谙世事的他当时只想着一件事:读书,读书,我要读书!老师们给了他持续的鼓励,使他最终踏进了大学之门,成为徐州师范大学(时称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1990级的一名本科生。
  生活不幸而读书有幸,老师们似乎特别眷顾这个勤奋而自强的学子,而李凤亮也总不会让老师失望——无论是中师还是大学,几乎每个学期,他总保持着第一名的学业成绩。同班的同学都说,在学习上,李凤亮用的都是平时功夫,不搞考前的突击。所以,每次考试前一天,他总是早早就回宿舍睡觉了。而了解李凤亮的人都知道,这些优异的学习成绩,是他在承担着繁重的社会工作中获得的。他在中师就担任过班长、学生会主席;上了徐师,最多时担任了校学生书法协会会长、系学生会宣传部部长、班级团支部宣传委员等七个学生干部职务,并以校报学生记者站副站长的身份,被吸收进校党委对外宣传报道小组,成为其中唯一的学生成员。这么多学生工作,在李凤亮看来不只是一种负担,更是难得的锻炼机会。多少年后,他在回忆大学生活时,还特别提起担任校报学生记者所得到的全面锻炼。在师生们的印象中,李凤亮是个敢想敢干、追求完美的学生干部。在学生记者站副站长时,他不仅组织大家写稿,还在大四寒假前的期末忙碌中,抽出三天时间,顶风冒雪到中国矿业大学的硕士生考点采访,写出几千字的考研长篇报道,被校报破例用整版篇幅予以刊登。当时主管学生工作的校党委朱淮沂副书记(现任学校党委书记)在一次全校学生大会上,曾这样表扬李凤亮:“他写的新闻稿,几乎不用修改就可以刊登。”
  领导老师的鼓励,给了这位勤奋的年轻人更大的动力。李凤亮在多方面拓展自己,力求做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他应邀在不同场合介绍自己如何处理学习与社会工作关系的经验,给予师大的师弟师妹们以良好影响。鉴于李凤亮的优秀事迹,1993年,他先后被评选为江苏省三好学生、第一届全国三好学生,并作为我校首届朱敬文奖学金获得者代表登台发言。李凤亮将大学时的这种勤奋和努力带进了研究生学习阶段,在暨南大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他又陆续担任了校研究生学术研究会会长等职务,开展了一系列有影响的校园学术与文化活动,并在2001年再次被表彰为“全国三好学生”,进京赴人民大会堂领奖。他的事迹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他学习过的徐州师大、暨南大学校报分别以《追逐太阳的人》、《感谢生活,相信真诚》为题,对其事迹进行了长篇报道。广东的南方电视台也曾在某年“五四”期间对其进行专题介绍。

教学科研的佼佼者

  李凤亮的科研意识起源于大学读书期间。在老师们的培养和指导下,他很早就树立了追求学术的人生理想,并一直保持至今。大学时偶然读到的昆德拉作品,促使他在三年级就完成了万字长文《别无选择:诠释“昆德拉式的幽默”》;该文被推荐发表在本校学报后,随即被高校文科学报文摘摘引。他的本科毕业论文,后来也被《社会科学战线》、《国外文学》等重要学术刊物录用,并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1994年,李凤亮从我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后,留中文系任教。两年后,他考取了暨南大学文艺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南下广州求学。1998年,因为成绩优异,他又获准提前攻博,并在2001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又进入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在职研究两年;前不久又受国家公派赴美国南加州大学担任访问学者。近十年系统的学术训练,培养了他敏锐的问题意识、宽广的学术视野和较强的研究能力。他在读研期间,就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发表了十几篇论文。2001年留暨南大学任教后迄今,又在核心期刊、CSSCI期刊陆续发表了70余篇论文,其中多篇被转载引用。近十年间,他先后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课题4项,并作为主要参与者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6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合著4部。他是国内昆德拉研究界关注较早、跟踪研究时间最长、学术成果最丰硕的学者之一,被誉为“昆德拉研究第一人”。作为有影响的青年评论家,他还在《人民日报》、《文艺报》、《中华读书报》、《南方周末》等报刊发表文学评论100余篇。辛勤耕耘迎来丰硕收获,2006年,不到35岁的李凤亮被破格晋升为教授;2008年初,又以全票被遴选为文艺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成为暨南大学最年轻的文科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之一。近年来,李凤亮校友先后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十一届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广东省文学评论奖、全国文艺理论与评论征文奖等学术科研奖励,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广东省高校人才“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广东省宣传思想战线“十百千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成为青年学术带头人的重点培养人选。他还担任了中国文艺理论学会理事、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理事、广东省文艺批评家协会副秘书长、广东电台特约评论员等学术与社会兼职,为学术与文化事业的繁荣不断竭诚奉献。
  在李凤亮任教过的学生心目中,他更是一位好老师。李凤亮校友曾说,为师之道其实很简单,就是“尽心尽责”——尽责,就是履行从教者“传道授业解惑”的天职,不因流俗而变,不受实利干扰;尽心,则是以一颗虔诚博大的爱心去关怀学生,感知他们的“冷”与“暖”。在暨大研究生看来,李凤亮教授是约见研究生次数较多、要求最严格的导师之一,他不仅问他们的学业,还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就业。2008年春天在美国访学期间,他谢绝了一些朋友外出旅行的邀请,闭门半月,通过电子邮件批改研究生的学位论文,有些甚至改至七八稿。他对研究生说,不管你们抱着什么动机来读研,将来是否从事研究工作,对学术一定要有一份虔诚和敬畏之心。他的严格赢得了学生的理解和尊敬,每年他成为学生报考最多的导师之一。李凤亮校友也是最受本科学生欢迎的老师之一,在某年学生的本科教学评价中,他曾获得暨南大学全校第二的高分。前不久,他因工作调动,需赴深圳大学任职副校长;在最后一课的讲台电脑桌面上,学生们打出了“李老师,我们敬爱您”的字样,令他深受感动。而一些本科生更发来邮件,希望能够听他讲完“西方文论”的课程再走……

管理工作的实干者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的这句话很受后世儒生的推崇。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这样一种力求作为的进取型文化。学以致用,立德立功立言,在古人那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某种意义上,李凤亮校友正是这一古训的积极践行者。从读书时做优秀学生干部,到工作后担任高校中层干部,直到不久前经过公选被任命为大学副校长,李凤亮校友的管理与服务之路越来越坚实,越走越宽广。
  从学生时代起,李凤亮校友就显示出了较强的管理才能。他担任过不同类型的学生干部,在创造性地开展多种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与才干。2001年博士毕业以来,他先后担任过暨南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所长助理、中文系党总支副书记、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文献信息中心主任,为该校中文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据了解,近年来,该校申报一级学科、重点学科、重点研究基地及多个重大项目的材料,均出自他的手笔。在他和同事们的努力下,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2006年入选广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文艺学学科2007年顺利进入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行列。该国家重点学科的设立,对暨南大学整个中文学科影响较大:它提升了中文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所产生的辐射效应及集群优势正日益显示出来。
  在管理工作中,李凤亮校友甘做有心人、创新者与奉献者。他以国际视野开拓学科建设与科研管理的新局面,在他的努力与联络下,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聘请了十余位海外知名华人学者担任学术委员会委员及兼职研究员,对构建高层次学术平台起到了推动作用。在行政管理工作中,他提出应重视工作规划,树立全局观点。他执笔制定了多个学科建设与管理管理规划,坚持真抓实干,重视工作的开创性、实效性,不脱离实际,不墨守成规。他在中文系党总支副书记任上,针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积极倡导并实施了“中文学生专业素质拓展与就业能力提升计划”。该计划针对第一课堂教学的不足,积极拓展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强调以培养学生的学术意识、专业素养与就业能力为重点。通过举办戏剧影视文学本科生DV作品展映、语言艺术音乐欣赏晚会、本科优秀学生读书报告会、研究生学术沙龙、考研经验报告会、优秀毕业生返系报告求职与工作体会、修订专业实习方案、学生干部素质拓展营、与地方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等形式,为学生拓展专业素质提供多种机会与不同平台,借此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与社会适应能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他在暨大的奉献精神与管理业绩,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肯定,先后四次被表彰为校院优秀党员。2008年9月,刚从美国访学归国的李凤亮校友被暨大校方推荐参加广东省省市联合公开选拔100名年轻干部活动。此次公选报名条件高,社会影响大。经过笔试、面试、测试、考察等十几个环节,李凤亮校友以小组第一的成绩,被任命为深圳大学副校长、党委常委,走上了高校校级领导的管理岗位。同深圳这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一样,深圳大学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的一系列改革与尝试,已引起国内外的广泛关注。这个新型的特区大学,无疑将为李凤亮校友提供更为宽广的实践平台。
 
  提起自己在教学、科研、行政三方面取得的突出业绩,李凤亮校友每每会想到母校——徐州师范大学。在他看来,正是母校老师在知识上的赋予与心灵上的润泽,奠定了他学术人生的坚实基础;正是母校持之以恒的期待与关爱,给了他积极前行的动力。“母校是根,是魂”——每次提及母校,他总会充满感动。李凤亮校友和太太都毕业于徐师大,也曾任教于徐师大。母校的一草一木,牵动着他们的感情。在跟别人提起自己的求学背景时,他们夫妻总以毕业于徐师大为荣,也努力发扬“第二种忠诚”,为母校的建设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近年来,同其他校友一样,在外工作的李凤亮一直关心母校的发展,尤其是学科建设的情况,积极为母校提供信息和工作建议,并做好有关联络工作,得到徐放鸣校长等学校领导的肯定。2006年我校五十周年校庆前夕,校党委胡相峰副书记专程赴粤,组建广东校友联谊会,李凤亮校友作为广东校友联谊会秘书长,承担了主要的联络任务,推进广东校友联谊会的筹建进程,使广东校友联谊会成为继北美、北京、上海之外的又一个省外校友联谊会。他还代表广东校友联谊会回校参加了五十周年校庆活动。如今,该联谊会已登记联络在粤校友40余人,他们正以优异的工作业绩,在不同的岗位上为母校争荣;他们也正怀着一颗颗感恩之心,为母校的跨越式发展奉献着自身的绵薄之力。
版权所有:江苏师范大学校友会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 邮编:221116
电话:0516- 83656386 传真:0516- 83656386 邮箱:jssdxyh@js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