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动中坚守的志愿者——记科文学院毕业生、共青团陕西省三原县委副书记李伟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4-05-14  浏览次数: 1696

   

 

    他叫李伟,出生在徐州。小学、中学、大学都是在徐州读的,从来没有远离过父母。在2004年徐州师范大学科文学院英语专业临近毕业前,父母希望他在徐州找一份工作,而他却很想改变平淡无奇的生活方式,渴望属于自己的一份激情。于是,他当年报名参加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并如愿以偿。临走的时候,妈妈伤心地哭了一场。

 
勇赴高原,初战告捷
 
  2004年8月,他来到了陌生的黄土高原。组织上分配他到陕西省三原县新兴中学做了一名初中英语老师。
校长很热情的把他带进一间低矮的房间。看见新“家”,虽然墙壁上有裂缝和剥落的墙皮,但他心里还是很新奇、很激动。三原县当地人每天只吃两顿饭,爱吃面食,很少吃米饭,而且味道特别咸,也特别辣。这让他很不适应,他几乎每天都要为吃饭发愁。没多久,他就变得又黑又瘦。
  他被安排担任一个初一班的班主任,并承担两个班级的英语教学任务。这里的学生小学不学英语,上初中后突然接触到英语不知道该怎么办。学生第一个月的月考成绩很差,他郁闷极了。没想到,学生们看出了他的情绪,竟然跑来向他道歉,并保证今后一定会好好学习英语。三原县的孩子真淳朴,真可爱,这令他十分感动。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想办法,把孩子们教好。
接下来的日子,他自费购买一些简单的英语课外读物,安排学生们集中补课,一块温习,以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他时常带着零食在山沟里、小河边和学生们用英语一起唱歌、玩游戏。他还亲自去做家长们的工作,希望家长每天能多给孩子5角钱的生活费,不要给孩子分担太多的家务活。半年后,他们班不仅取得了全年级英语第一的好成绩,而且各科综合成绩也都取得了第一名。一年后的期末考试,该班获得了全县第九名的好成绩。
 
延长期限,再创佳绩
 
  转眼间,一年的时光悄悄溜走,他的志愿服务期也即将结束。很多家长都来找他,希望他能留下来,继续教他们娃学英语。其实他也舍不得那些可爱的孩子们。看他们的笑脸,听他们的声音,成了他每天的生活必需。于是,他不顾父母的再次反对,递交了延长一年服务期的申请。
  远离了家人和朋友,却拥有了爱他的和他爱的娃。节假日和双休日很孤独,但如果换一种方式,则是快乐的。他利用双休日逐个进行家访,几年下来走遍了附近十多个村庄的人家。每到一处,他就和学生家长促膝交谈,了解他们的生活和生产情况,并通过自己的社会关系帮助数十位家长联系去江苏昆山打工。他和当地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也品尝了百家饭的滋味。
此后的时间里,他一直利用双休日义务为学生辅导功课,从未间断,一年累计辅导课时达600多学时。他说,老师干的都是良心活,工夫到家了,办法用对了,学生成绩也就上去了。在他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全班第二年的学习成绩又有了很大提高。在2006年全县教学质量检测中,该班英语成绩平均为72.6分,创下了新兴中学的历史新高。他带的班还被评为校级“先进班集体”。
 
竭尽所能,奉献爱心
 
  一个学生的爷爷说:“我们天天盼着下雨,不下雨就要花钱买水浇地,每年买水钱不下于1000元。可真的下雨了又提心吊胆,害怕住的窑洞崩塌,实在没钱盖瓦房呀!”
  他班的一个学生,2006年暑假为了买个新书包,每天晚上都去山沟里捉蝎子卖。一天晚上,学生从山上摔了下来,摔断了胳膊。当听医生说接好胳膊要花3000多块钱时,他哭着不愿意动手术,因为他家实在太穷了。小小年纪,他已经很懂事,出了意外不愿意为了自己给家里增添负担。李伟多次去看望,学生天天躺在床上哭。学生写在脸上自责的神情让他刻骨铭心。
因为贫穷,不少学生不得不过早辍学。在他所教的班级中,有十多位学生家境十分贫寒,几位学生差点失学。初一第一学期刚刚结束,就有学生来向他道别,说家里再也供不起上学了。看着学生眼里打转的泪珠,李伟的心碎了。作为一位老师,最郁闷、最难受的莫过于看着自己的学生辍学。
  他下定决心,宁肯自己冻着饿着,也要让他的学生一个都不少。他逐个进行家访,努力做家长的工作。对于家庭实在困难的,他明确表示孩子上学的费用由他来想办法。他这样讲,这样做,实际上是在增加父母的负担。李伟家里并不富裕,靠爸爸每个月的工资和妈妈做点小生意维持生活。妈妈虽然舍不得他到西部,但是他真去了,她就经常给他寄钱。妈妈常说:“孩子在外,只要有钱就不会去偷去抢而学坏了。” 妈妈让他缺什么买什么,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不要因为缺钱而委屈了自己。但他们不知道,在三原县的志愿服务生活,让李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实际上他每个月最多花二三百元就够了。对他来说,最重要的就是他的学生娃们。有了爸妈给他的资助,加上他从每月600元的生活费中挤出来的钱,都千方百计地资助学生了。到目前为止,他班的学生没有一个因为缺钱而退学,这让他很自豪。
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他给母校徐州师范大学科文学院的老师、同学和亲戚写信,为30多名贫困学生在江苏联系到了资助人。母校也向李伟提供了大力支持。从2005年起,科文学院的领导、老师和同学先后几次专程赴三原,向三原县新兴中学捐赠3000册图书、2台计算机、5910元现金、30多蛇皮袋棉衣。2008年冬天,三原县连下了三周雪,母校又寄来了老师、同学们捐赠的26口袋棉衣和1000支圆珠笔。南京记者丁海来到三原县后说她有10多个朋友想和他的娃结对子,这令李伟十分高兴。南京的一个朋友向李伟汇去1800元钱资助了四个娃。更让他高兴的是,倍雅电子护理制品苏州有限公司捐助的第一批数千元的学习文具已经收到,该公司表示与他们班所有贫困学生结成对子,第二,三批文具等物质随后也会寄出。如今,李伟走到街头村里,很多人都认识他,说他是江苏志愿来教书的先生,是一个爱他们娃、认真负责的好老师。他听了心里暖烘烘的,他在三原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了。
 夜深人静的时候,每当想起50多岁的妈妈辛辛苦苦做小生意赚钱养家, 自己20多岁了还要花父母的钱,李伟内心就会酸楚,眼泪就会不自觉地掉下来。当用妈妈寄给他的钱资助贫困学生的时候,他既高兴又愧疚,高兴的是学生得到了资助,愧疚的是给父母增加了负担。他想,将来一定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好好报答妈妈。
转眼间,第二年的服务期也要过去了。一天,几名学生问他是不是快走了,他不知道如何回答。他开玩笑说:“这里的杏多甜,我才舍不得走呢。”让他没想到的是,过了两天,一个学生给他带来了很多杏。这个孩子家里很穷,哪里来的杏呢?再三追问后,学生说是从邻家杏园里摘的,“李老师你说爱吃咱这里的杏,我买不起就只好偷来给你吃,相信你吃了杏就不会走了。”孩子哭了,李伟也哭了。
 
扎根三原,情撒西域
 
  他回到宿舍,脑子里一片空白,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不走了。他要留下来,为了这群可爱的孩子。但留下来没有编制,没有工资,也没有了国家每个月600元的资助,他该如何生活,如何资助他的学生呢?共青团陕西省委卫书记得知他的困境后,主动找到中共陕西省委常委郭永平汇报了李伟的实际情况。在团市委郭书记、县委刘书记等领导的关心下,三原县专门研究了他的问题,同意他进入三原县教师队伍。
  留下就得生根。在热心人的撮合下,他和家在新兴镇农村的本校教师谢亚娟结了婚,后来又有了自己的孩子。从此,他成了一名真正的三原人。
  李伟坚守清贫、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动了三原人,他于2005年12月荣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2006年11月被评为陕西省“十大感动我的人”。各级媒体也对他感人的事迹作了及时报道,由此产生了广泛、深远的社会影响。《中国青年报》继2007年3月31日报道他的事迹后,又于当年11月1日头版头条以几乎整版的篇幅深入介绍他的感人事迹。此后他先后荣获“咸阳市青年突击手标兵”、“徐州市十大感动人物、“第十九届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陕西省青年突击手标兵”、“全国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如今,他已被提拔为共青团陕西省三原县委副书记,先后当选共青团陕西省委委员、咸阳市第六届政协委员。今年3月22日,他又走进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畅谈扎根西部近五年来的感受,在全国电视观众中产生了广泛影响。 (科文学院 易祥标)

版权所有:江苏师范大学校友会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 邮编:221116
电话:0516- 83656386 传真:0516- 83656386 邮箱:jssdxyh@js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