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不老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09-09-08  浏览次数: 494

 

    时间过得真快,再过不到一个月的光景,就要到曾经让我们想起来就激动不已的日子———30年前迈入大学中文系的那一天。在筹备“相识30年”活动的过程中,每个人心中都充满着温馨与感动。在讨论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表达我们这些年过半百的老学生对母校的感恩之心时,还真费了不少心思,在讨论将近一个晚上后,还是一位博士同学提议就用中文不老吧。
  中文不老。听起来有些直白,中间似乎还夹杂着通俗,可细细品来,又觉得直抒胸臆,底蕴实足。是啊,说“中文不老”,真的不是牵强附会,那是有着历史渊源的。从甲骨、竹简上的象形、会意文字,到口口相传、约定俗成的语言,在历经几千年的风雨后依然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载体。而《诗经》、《楚辞》、《史记》,散文、唐宋诗词、传奇小说,也在几千年的磨砺后依然可与日月同辉,常吟常新。
  正因为这些融入中华民族血液的文化精髓的延续,当100多年前现代大学制度从西方移植到中国后,以研究汉语言文学为特色的中文专业,几乎成为当时各大学的不二选择。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中文系,并理所当然地成为一代代文化人安身立命的寄托和人格精神的象征。
  30年前的那个秋天,一群身份不同、境况迥异的人,从省内四面八方聚集到地处苏北的徐州师院。无论接到通知时是何种心情,也不管到校报到时怀揣着怎样的无奈,更不论对师范院校有着多少懵懵懂懂的模糊认识,有一点可能是绝大多数人的共识,即读中文系是自己的选择或喜爱!
  在中文系读书,那是自由读书、奠定基础的四年。那时人的意识单纯,取向单一,多读书、读好书是莘莘学子们共同的选择。于是,从现当代文学、古典文学到外国文学;从文艺理论到哲学社会科学,无所不及,简直就是饥不择食。带着盲目而又执著的阅读,养成了我们今天还聊以自慰的读书习惯。在中文系读书,那是接受熏陶、享受快乐的四年。
  想想那是怎样的时光啊,心中充满着阳光,到处是知识的绿洲。课堂上随时能听到有价值的思想,讲座中处处是充满睿智的文化理念,师生、同学间的关爱洋溢着人文色彩的情怀,更有宿舍、教室、图书馆里或急或纾的任意阅读和不断放飞的年轻遐思……
  在中文系读书,那是形成品质、人格完善的四年。在汉语言文学的海洋中浸润几年,最大的收获就是对文学艺术审美能力的提升,对作品的优劣会形成自己的鉴赏与品评,有时甚至达到眼高手低的地步。文学即人学,研究文学就要关注人生。世代交替,社会变迁,人间冷暖,皆在当年文学研习的视野内。在知人论世的过程中,青年学子的人生观不知不觉地形成,成为影响他们终生的精神品格。
  这些年,随着事业的发展,国内许多大学的中文系都改名为文学院了,在做大做强的同时,似乎也在完成某种华丽的转身。但我依然认为,这种改变似乎缺少了中文系与生俱来的厚重,遗失了属于自我的那份温馨与自信,屏蔽了历史与现在与未来的链接。毫不夸张地说,只要读过中文系的人,心灵深处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绿洲,当年那些知识的浸润、文化的熏陶和精神的愉悦,真的是可以珍藏,甚至是可以炫耀的。在他们的心目中,中文永远都是年轻的。
  再过几天,女儿就要到香港科技大学攻读“人文”专业去了。这个与国际接轨的专业,以语言文学为基础,贯通宗教、哲学社会科学,对中国文化有继承,更有发展。为此,我们应该真心祝福:中文不老,经久传承。

(作者:王炎)

版权所有:江苏师范大学校友会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 邮编:221116
电话:0516- 83656386 传真:0516- 83656386 邮箱:jssdxyh@js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