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先生百年诞辰,缅怀敬文千秋精神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08-06-17  浏览次数: 651

 

  黄胜利,女, 1978年6月生于江苏姜堰,1996年度朱敬文助学金、1998年度朱敬文奖学金获得者。1996年9月考入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地理教育专业学习,2000年7月毕业,同年考取华东师范大学西欧北美地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现供职于上海市卢湾区发展改革委员会。在徐州师范大学学习期间年年获专业一等奖学金、校三好学生,1998年获江苏省第三届红杉树教育奖,曾被评为校优秀学生干部标兵、校优秀毕业生、江苏省三好学生。2002年获华东师范大学三好学生称号和上海交通银行奖学金、“华为”奖学金。
 
纪念先生百年诞辰,缅怀敬文千秋精神
 
  转眼间,大学毕业已经5年了。岁月流转,有的记忆在时间年轮的辗转下逐渐变得模糊,有的记忆却如大山深处的卵石,在溪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冲刷下变得更加清晰、更加真实。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大学四年,在我人生成长的最关键时期,一股无穷的精神力量无时不刻地鼓舞着我,激励着我,那就是“关爱他人、自助助人、勤奋简朴、无私奉献”的“敬文精神”。虽然在我入校后不久敬文先生就驾鹤西去,但老先生及其基金会的助学义举却深深地影响了我,从中我不仅获得了厚重的物质资助,更重要的是汲取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四年的大学生活一千多个日日夜夜,我在敬文精神的激励下,凭借勤奋和智慧,汗水和热情,走出了一条不悔的青春路。我每一学期的专业课成绩总是名列班级一二,每次都能荣获专业一等奖学金和三好学生称号,大四时我很荣幸地被评为“江苏省三好学生”。我身体力行朱敬文老先生“自助助人”的精神,从物质和精神上帮助身边的困难同学,成为弘扬“敬文精神”的自觉实践者。毕业之际,我以专业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攻读硕士学位。《新华日报》等媒体相继介绍了我的情况,《彭城晚报》还曾连续六天连载反映我的情况的长篇通讯《青春没有回头路》,在校园内外产生了强烈反响。
  难忘1996年!那是我进入高校学习的年份。可就是那年的冬天却是我经历中最寒冷最凄凉的冬天。可能是因为我第一次来到了一座并不富裕的城市,也可能是因为我第一次遭遇了无力负荷却又无法回避的重大变故——与父亲从此天人相隔。时已接近期末,奔完丧后,我便匆匆返校,准备考试,此时,我从校、系领导和同学的深切关爱中得到了莫大的安慰。那一次我就像一个孤独无援的孩子,在众人面前大哭。如今,这样的场面大家可能早已忘记,但是当时哪怕只是只言片语的抚慰,都会永远珍藏在我的心灵深处。
  年后,不期而至的朱敬文助学金似一盏灯火照亮了那一段风雨如晦的漫漫长夜,我的眼睛再一次潮湿,不是因为悲伤,而是因为感激。正是从那时起,我与敬文精神结下了不解之缘。遥思远方满面忧伤心力交瘁的母亲和妹妹,面对或近在咫尺或远在天涯的师长、同学和好心人的无言激励,我仿佛听到了生命最原始、最强劲的鼓点——在这悲伤而凄凉、温情而炽热的世界上。校园里的银杏叶绿了又黄,凋了又绿,自然界亘古不变的规律启示着我正确看待生命的轮回,积极履行个体的责任。为了让贫弱的母亲从此微笑,为了让匆匆辞世的父亲含笑九泉,为了回馈社会对我的厚爱与关怀,我开始了独立人生负重前行的坚强生活。
  同时,为了捡拾起仅仅因为体育成绩的半分之差而与敬文奖学金失之交臂的缺憾,在繁重的学业、社会实践之余,我还坚持在泉山校区椭圆形的操场上进行体质和意志的双重锻炼,我想用亲身经历诠释那句名言:“有志者,事竟成”。
  花开花落,凭借智慧、辛勤的双手,我终于如愿以偿赢得了朱敬文奖学金的青睐。捧起那张鲜红的奖学金证书时,泪水又一次模糊了我的视野,其中不仅仅包含了对战胜自我的喜悦,更有对业已作古的敬文先生的无比感激,和对激励我走出人生沼泽地的敬文精神的膜拜。
  我的经济状况也因各类奖学金和勤工助学所得而日渐宽裕,除了自己的花销外,我还补贴妹妹的一部分学费,并尽我所能帮助周围的同学。得到98年度敬文奖学金后,我当即拿出400元赠给了同班一位家境同样困难的同学,鼓励其好好学习,一同进步。尽管我自己的物质生活非常简朴,一个月的生活费才几十块钱,但在爱与被爱,给予与被给予的互动中,我强烈地感受到了个体的价值,体验到了给予别人快乐的同时,自己的那份满足。我由衷地喜欢上了徐州——那一方古朴深厚的土地以及其上无数豪放善良的人们。每当我引项南望千里之外的家乡,与亲人分享成功的喜悦时,我都无比自豪,因为在第二故乡,我的脊梁已变得与背后的西山一样刚强。
  若要论起母校留给我印象最深的地方,我想大概是敬文图书馆。还记得数九寒冬,每天一大早,甚至“敬文图书馆”五个镏金大字尚处于一片黑幕中时,我和那些求知若渴的同学们已经在一楼阅览室门口等候。晨钟暮鼓,我沉湎于浓浓书香而乐此不疲。大学四年级时,妹妹终于考上了大学,我本想毕业后参加工作,继续贴补妹妹的学费,但倔强的母亲坚持让她继续念书。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当我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取研究生,接到心仪已久的录取通知书时,距毕业离校的日子已屈指可数。在青春道路上的诸多岔口,我又一次选择了在书海徜徉,到耸立着东方明珠的那一座城市。临行前,我把大学母校给予我的厚厚一大叠证书、奖状之类的荣誉一起锁在了老家的抽屉里,每年,母亲都会把它们拿出来透透气,晒晒太阳。因为,我知道成绩只能说明过去,前面的路还很长很长,轻装上阵才能收获更多的果实。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研究生期间,我又站到了新的起跑线上,一如既往地勤奋学习,2002年获华东师范大学“华为”奖学金。研究生生涯中,我觉得之所以能够比别的同学取得更多的收获,是因为心中始终流淌着来自母校的那种催人奋进的力量。这种力量培养了我对知识的执著与探索,对挫折的不屈与抗争,对真善美的感动与追求。这些都是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我的青春不歇之源。当导师、同学们把我推荐为全所唯一的优秀毕业生时,我婉言谢绝了,悄悄地把机会留给了其他的同学,因为我觉得,他们比我更需要、更适合这样的荣誉。
  而今,我已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成为了一名普普通通的公务员,每天不得不在都市的脚步声中忙忙碌碌,虽然日子平平淡淡,但我心里却很充实。人们常说社会是个大染缸,很复杂,我觉得社会之所以复杂,在某种程度上是因为有些人对社会的认知方式太过简单,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对自身价值的追逐都太过物质化,丢失了精神参数的考量。因此,当周围的一些人因为不能拥有更为名贵的首饰,因为不能如愿以偿地加薪提级,或者因为不是官宦名流出生而怨天尤人、牢骚满腹时,他们总会惊讶地问我:“你也什么都没有,怎么一天到晚都不见愁啊?”我的内心在呼喊:“是敬文精神在激励着我!”
  敬文精神还使我学会了感动,感谢并珍惜生活给予我的每一笔馈赠,并尽己所能回馈社会。闲暇时,我由敬文精神便联想到了“取舍之道”,“舍”有时比“取”更为艰难,因为,“舍”时真正要挑战的是自我,所谓“舍得”,有舍才有得,敬文老先生舍出了是一颗“为国储栋梁”的炽热之心,得到的却是,莘莘学子们对知识的执著与探索,对厄运的不屈与抗争,对真善美的感动与追求,而千万股这样的精神必将使我们的民族早日繁荣富强。
  此刻,虽已渐入午夜,楼下的街灯仍五光十色,远处的歌声依旧无奈而喧嚣,说句老实话,在这座物质极大丰富的城市里,我确实什么也没有。但是,每当有人问起我毕业于哪所大学时,我都会自豪地说:“徐州师范大学”,每当我能伸出力所能及的援手时,我都从来没有犹豫过,每当遇到难题挫折时,我都从来没有畏缩过。我常常想:“如果没有徐州师范大学对我人格的塑造,如果没有敬文老先生及其基金会对我的激励,我会不会还像现在这样,在这个竞争激烈、日新月异的城市里一直坚守生活的信念,自信乐观地直面一次又一次挑战?”
  在先生百年诞辰之际,让我们深切缅怀敬文精神,以慰先生在天之灵。
版权所有:江苏师范大学校友会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 邮编:221116
电话:0516- 83656386 传真:0516- 83656386 邮箱:jssdxyh@js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