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师院之夜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4-05-14  浏览次数: 619

 

 

    徐师院的夜晚是美丽的,恬静的。

  太阳收起最后一抹余晖,幽静的校园变得朦胧起来,暮冥的天空下,教学楼里灯光亮了,树影婆娑,微风拂面;校门口开始出现急匆匆的人流,夹杂着自行车的铃声,这其中也有我年轻的身影。一天的学校生活结束了,可对于我们却是刚刚开始,静谧的路上咚咚脚步声,充溢着喜悦和期待。

  偌大的阶梯教室里,坐满了近百名特殊的学生,有的两鬓染霜,有的风华正茂;有的西装革履,有的一身工装。在白炽灯的照射下,儒雅的教授笑眯眯地出现在讲台上,教室里立刻安静下来,一双双热切的眼睛聚焦在书本里、黑板上……这是1981-1984年,徐州师范学院一个普通的夜晚,中文系夜大学上课的镜头。

  徐师院后来改名徐师大,这是徐州最好的大学之一,校园坐落在城南美丽的云龙山下,一幢幢古朴庄重的教学楼掩映在绿树草丛之中。走进这里,浓重的书卷气扑面而来,那份安静的氛围让你沉醉。

  最早接触徐师院是在1977年,那时“文革”刚结束,我所在的工厂办起了工人大学,请师院的老师上数学课,时间虽短,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如侯德润教授,温文儒雅,诲人不倦,一派学者风范,;王戈平老师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以后成为著名数学专家;马意海先生学术精湛,诙谐幽默,把微积分讲得惟妙惟肖,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张口就来。这使我眼界大开,对大学校园充满期待。

  高考恢复后,我仓促上阵,在考场上认识了同事的朋友吴继光,聊得很投机。那年我因为大意,以几分之差与大学失之交臂;而吴继光则考上了徐师院中文系,后来留校当讲师、教授,再后来当上了系主任,可惜因病早逝。考试落榜后,我去了一所学校工作,但心中仍有大学梦,80年代初,看到徐师院中文系夜大的招生简章,便报了名,通过紧张考试,终于如愿以偿。

  从此,我开始了艰苦的学习生活。白天忙完工作,晚上骑一个多小时的自行车赶到师院上课,有时连晚饭也来不及吃,就饿着肚子去听课。那时生活好像很简单,内心也单纯,心里只有青春的梦想。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到处充满健康向上的气息,春夏秋冬,阴晴寒暑,多少个春风扑面、雨雪泥泞的夜晚,我和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学们在这里集结,充满了热情和欢笑。

  那是一个个难忘的夜晚,当时学校给我们配备了最强的教师阵容,虽然过去了20多年,但他们的音容笑貌、学术风范仿佛就在眼前。

  廖序东教授主讲现代汉语,他是全国知名的汉语专家,可一点权威的架子都没有,对我们和蔼可亲,讲起课来不紧不慢,条理清晰;王进珊先生是国内有名的古代戏剧专家,一头白发纹丝不乱,戴着一副金丝眼镜,风度翩翩,讲《西厢记》时,特意带来一副铜镜向我们展示,连说带唱,让人忍俊不禁;吴奔星教授是鲁迅先生同时代的著名诗人,那时已调到南师,有时也回来开讲座,他见多识广,热情澎湃,语言极富感染力。

  除了这些知名教授,中年教师的课更受我们的欢迎。印象较深的有张梁老师,他讲现代文学,上课从来不拿讲稿,所有人物、事件烂熟于心,对鲁迅等名家的文章随手拈来,分析之透彻让人折服;听说他曾在图书馆里坐过十年冷板凳,毅力过人,知识雄厚。他的夫人顾莉莉讲文学概论,也是神采飞扬,柔中带刚,好一对学术伉俪。顾易生老师一表人才,气质儒雅,讲汉语语法,炉火纯青,一丝不苟,使人受益匪浅。据继光介绍,他的讲课水平国内一流,后来调回老家上海任教。最有个性特点的是邓星雨老师,一口地道的丰县话,表情丰富,风趣幽默,他讲当代文学,主攻散文,是研究杨朔的著名专家,分析文章时,喜欢自我陶醉,讲到精彩处,好对我们说:哎,兄弟,你看这一段写得多好……简直就是不可逾越的的高峰哪!夸张的语言表情经常引得我们哈哈大笑。而讲授古代文学、以后做了院长的邱鸣皋教授则严肃古板,讲起先秦诸子典籍一板一眼,要求我们弄清楚古文每一个字的意思,听起来略显枯燥;一次考试时,我们把精力放在分析文章内容上,可他出的试卷只要求解释冷僻的字词,结果有好多同学没及格,其中包括我在内;后来下了一番功夫,补考后才过关。吴汝煜教授讲《史记》圈内闻名,精辟的论点令人耳目一新,为典型的文人学者,后来因钻研学问过度,积劳成疾,不幸病故。讲明清小说的郑云波教授性格开朗,记忆力惊人,听他的课就像听说书那样轻松,经常觉得时间过得太快,听说后来也去了南京的一所大学。中文系主任徐荣街教授,专门研究诗歌创作,60年代曾以一首《你只有二十二岁》轰动全国,他讲徐志摩《再别康桥》、戴望舒《雨巷》,声情并茂,充满浪漫,让我们感受到诗歌无穷的魅力。有讲美学的印锡华老师,声音尖尖的,喜欢提问,经常启发我们思考,凡是有独立见解的一律给高分。还有讲古汉语的洪念崖先生,讲唐宋文学的孙映逵老师、赵兴勤老师,教写作的刘洪甲老师……都是学问精深、教学严谨的优秀学者。一千多个夜晚,我们都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像饥饿的孩子扑向美味佳肴,快乐无比。我那时准备了很多大笔记本,恨不得把老师每句精彩的话都记下来。现在当年的听课笔记就放在书橱里,没事翻翻,感到心中一片温暖。同桌的一冰经常穿着一身警服来上课,精神焕发,非常耀眼。夜深人静之时,我们走在下课的路上,高声谈论老师讲课的内容,兴高采烈时舍不得分手。后来,他做了一家杂志的主编,还常常向我约稿,美好的情谊一直延续到今天。(作者:钱卫平,笔名浅子,《大公报》驻徐首席代表。)

 

 

 

版权所有:江苏师范大学校友会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 邮编:221116
电话:0516- 83656386 传真:0516- 83656386 邮箱:jssdxyh@js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