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从头再来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4-05-14  浏览次数: 601

    弹指一挥间,十年转瞬即逝,常叹人生之蹉跎,时光之短暂,虽说岁数不是很大,年龄不是太老,刚至而立之年,但心中时常念叨着:“三十而立,”朦胧中在琢磨着此话的含义,诚惶诚恐小心地等待着三十五岁那所谓“事业有成”之时。

  回首过去,往事历历在目,几多酸楚几许欢乐,有成功也有失败。94年从徐州师大毕业分配到一所镇完中,时任校长直接指令我任教高三,压力之大,负担之重,担心总怕误人子弟,立在讲台前,一眼望去,不禁慎然,再听班主任透露班中竟有比我还大者,更加惶惶然。

  于是乎,向校方力争了一间平房,横下一条心,决定干出个样来。再后来就有了现在的年轻老师难以想象的付出。或许当时年轻,有旺盛的精力,也许资历太浅,需要更多的输入,没有白天与黑夜。宿舍与教学楼相隔甚近,于是就有了每天晚上的进班辅导,没有什么报酬可言,只想更多地证明自己还行。人贵在坚持,一个月可以,但难在长年累月上,以至学生后来把我的进班看成了不变的习惯。此外,寒冷的冬夜,总会有学生敲门要求解答问题。那时条件比较艰苦,所用讲义不像现在直接上机翻版印刷,也谈不上去订阅什么资料,毕竟农村的孩子经济上很不容易,这样,一年的上百张讲义全部是在钢板上的腊纸上一个个字母刻出来的,时间长了,经常出现握笔的手指会被笔抵的深深地凹下去,很久都不能恢复。当然,也给了自己翻阅众多资料、选择试题的机会,对后来的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试想每道题被你很小心地抄一遍与用眼睛走马观花地看一下,效果的不同可想而知。为了让学生用上更加清晰漂亮的试卷,上机印刷也都是自己拿到油印室去印,那可是老式的机械式的印刷机,每推一下,掀起来,翻一下,只能出来一张试卷,周而复始,时间长了,在那狭小闷热的油印室里,搞得浑身是汗,腰酸背痛,弄不好,身上就会沾染点点油墨,可是,当带着劳动成果走出来的时候,那种心情确实是无以言表。功夫不负有心人,那年高考取得了校史上前所未有的好成绩,自己也拿了奖金,获了表彰,做出了努力,终于有了回报。

  其实年轻人哪个不想去玩一玩,放松一下,潇洒一番,特别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更是如此。但是想一想,根本没那么多时间,趁年轻多学点东西,多确立些目标,你就觉得有忙不完的事。记得那时,吃饭也是在学校里,跟学生一样的饭菜,一星期能够吃上一次面食,喝上一顿稀粥都显得很奢侈。现在看来,很多学生都不敢想象,更何况老师呢?

  工作两年后,那年假期,自己突然不知怎么就想到了调动,于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写一封自荐信用挂号寄给了当时位于县城的省重点中学的校长。要知道那时的调动是极其困难,每年全县各学科加在一起能有几个人就不错了,更何况我这面对社会两眼漆黑的小老师,所以信中阐述了自己对教学的看法,近两年的成绩以及所搞的科研成果。应该说没抱多大的希望,因为当时我连校长的面都没见过,现在想来不可思议。可就那么一天,却通知我去面试,进入校园,在别人引见下,才认识了校长,我把所有的各种证书都带上了,可就忘了连包烟都没带上,可能就是因为当时年龄还小,对社会了解太少的缘故吧(校长把我的那封信还给了我,虽然搬了几次家,但至今还保存着,算作人生的一个纪念),后来结果很顺利,但第一年进来是试用,我想既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进入重点中学,面对众多有威望的同行,心中不免紧张,总有“刘姥姥初进大观园”的感觉,更听说有老师带到高二若不行的话,则根本就没机会接着朝下带高三。那时我进来直接接了别人的两个高二班,很是担心,因为不是自己一手带上来的,没把握。不过还是下定决心,干好它。于是,每天晚上,离老远就往学校跑,进班辅导,与学生进行更多的交流,一年结束,按照惯例,所有老师都在家等待学校的通知,来确定你能否带上高三。很幸运,我获得了这么一个机会。整个年级一共才八个班,能跟上去的真是很珍贵。当时我的年龄最小,资历最浅,压力最大,跟我搭班的老师全是有多年经验的名教师,所以压力可想而知,如若因为我一门课带不好,误了大家,那可就成千古罪人了,你想在这学校以后还怎么立足呢?高三的一年,自己备了一个小本子,每次月考各班的均分都记在上面,十次,以此来警醒自己。当时除了一个本校直升的实验班外,基本上每次所带班均位列第一、二名,多次下来,心里就有了底。高考前,自己又设计了一套类似名片的小卡片,上面印上了自创的鼓励性英汉对照的话,我想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考试期间,也一直陪伴着他们。当时是在七月份高考,知道最后高考成绩是在报社邀请在外地开会的地方,通过电话得知结果非常的辉煌,心里高兴劲就别提了,这也大概是价值的体现吧。这里面有自身的努力,也有领导的关怀,同事的帮助。

  刚进来时,学校专门成立了一个由校领导、特、高级老师组成的考核小组,跟踪督查,采用通知听课,推门听课(这可是千真万确,绝非走过场,小预备两分钟内赶到了教室),让人心都提到嗓子眼,不敢有丝毫懈怠,至于在你丝毫不知的情况下突查作业,背后找学生座谈,那更是常事,一年中被听了十几次,不断地被听,不断地改进。回想起来,收获真的是太大了,真的应该感谢这些前辈的谆谆教导。

  接下来的几年,基本上就带高三,,虽然很累,但成就感颇丰,同时也不断的鞭笞自己继续努力。2002年,任教本校首届高三实验班,取得了5名同学考取北大、清华的佳绩,至于其它名牌大学更用不着说了,令全县为之哗然。那一年的酸甜苦辣只有亲历过的人才能知晓,在外人的眼里,这种班好教,学生功底都非常的好,可是从来就没想过目标的不同,我自己觉得压力比普通班大的多,因为所有的学生考上,在别人看来那是应该的、正常的,你的奋斗目标是北大、清华类的学子,你想想这谈何容易。当时还执教一个普通班,有时觉得你得一碗水端平,否则学生肯定有怨言,真是忙得够呛。记得刚开始上新课时还来得了,可是一个月以后,就感觉时间和精力不够了,于是主动向年级主任及校领导提出了辞呈,这种情况在学校是很少有的,除非校方不让你带,还没见过自己提出不干的。但我想与其硬撑着,倒不如赶紧让位,有时我做事确实与别人不一样。可最终结果却还是依旧, 记得有件事是保持每天晚上都让学生看到当天所发生的英语新闻事件报道,就不断的花时间在网上搜索下载再进行改编,太不容易了。我也没办法,只好调整一下,咬着牙挺了过来。2002年的高考英语是最近几年最难的,但还是取得了好成绩,有学生竟然考上了北外的外交专业。今又欣闻有学生毕业经过几轮筛选进入外交部工作,甚是高兴,这也是做老师的一大荣幸吧。

  2003年由于众知的原因,走出了原来的学校,进入了民办学校。当时的初衷更多的是能在这样的学校里实现自己教学中的想法,从教法、学法到资料的选择和自编。至于经济我考虑的更少,因为这样的学校毕竟是靠真本事吃饭,如果真的把钱放在第一位,我想可以在公立学校那种吃“大锅饭”的环境里去做着自己写作的工作,我想收入不会比工资少吧。几年下来了,一直在告诫自己不能放松,毕竟以后的人生之路还很长。这个社会不是就业的艰难,而是求职者的能力、水平和底气如何。许多人都在担心自己的前途,其实最保稳的不是你在什么样的工作单位,而是自身的水准,有时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里。有时真的不知道其他同行除了在学校外都在干些什么,甚至有的在学校里就可以打游戏、闲聊等,可想而知工作以外到底在做什么了。在中国教育未来学校内的竞争无外乎就是要么你有很强硬的后台,要么就是水平很高,前者是领导与上层领导的关系,后者则是你与领导的关系,也就是说学校终究要讲质量,终究需要一批真才实学的人工作,这样也可间接的体现学校和领导的成绩。所以我们有时可以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属于哪一类,还有最可靠的是哪一种?因此,有时不要给自己过多的理由和藉口去解释自己做不成某事的原因,否则就会在一种不经意中去挥霍自己的时间。多年的老师做下来,你的教案、题库、课件、论文、课题、反思都有储存吗?你平时多做题、多研究、多读书、多思考了吗?电脑用的娴熟吗? 课件做的熟练吗?课堂能够游刃有余吗?

  2006年到华东师大读在职研究生,一年的时间能让我静下心来去审视我的过去和思考我的未来。重返校园,那种感觉是美好的,面对众生,那种心情又是忐忑的,毕竟多年的工作使自己的一颗心倍感疲惫,而重新学习,却又感觉时光之短暂。于是,食堂、教室、宿舍、图书馆几乎成了整个生活的全部。不断汲取大师的知识,不断寻求发展的空间,生活很轻松,学习很繁忙,内心很充实。没有去过上海外滩,也未登上东方明珠塔,去的最多的还是书城。在这个城市,在这个校园,时时感受着读书的氛围,学习的气氛。一年读了许多书,写了很多文章,上了很多课。经常感动于在纷繁复杂、忙忙碌碌的工作中还有着这样一段宁静的时光。

  回想起来,连续的高三,不断的奋战,虽苦犹甜。我常认为,一个老师最伟大的地方不是在于你跟领导如何超越工作以外的关系,而是关键在于得到学生的爱戴和钦佩,以你的人格、学识及教学水平去征服学生。学生对老师真正的评价是当他们毕业了或者不在你的面前时所做的评论,因为那才是真心话,而非在你手下面对你讲的或许更多的是恭维的话。

  自始至终的激情,自身奋斗的过程,时常会激励着学生。做一个好学的老师,你就会带动一批好学的学生。不断地学习、充电,不因自己的年龄增长,就给自己找出更多的理由来搪塞自己众多的不足。上课时,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他们在课堂上听自己课的感受,自己所教的知识,作为学生来说,能否可以顺利地接受,所以,经常琢磨他们的心思,不能一味地只顾教自己的书,上自己的课。总之,连自己当老师的在教到某个点的时候都在一而再地反复多次地去查阅,你也就别想着一股脑儿地教给学生,你也就没权利要求学生会这些东西,因为你自己都成问题,更何况学生。

  工作这么多年来,不断地给自己制定目标,俗话说:有目标,就有压力,有压力才有动力。如若你想着一个老师能干什么?只要工资按时发,熬到退休,邻上退休金就行了,可别苦了自己。殊不知,今后生源的萎缩,老师的过剩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压力,有可能你没到退休,就没工作了。“书到用时方恨少”,不论处于人生的哪个阶段,我一直在告诫自己必须努力,舍得投入,靠什么,都不如靠自己长久。大学里老师告诉我的一句话,我一直铭记于心,那就是: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 轮到没工作的时候,不要过多地去埋怨这个社会和学校的制度,或许有它们不妥的一面,但是如若自身硬的话,学生都在拥护你的话,谁又敢动你一下呢?因为那可是触犯众怒的事。

  工作后,作为社会之人,社会往来之事就多了,人散了心,也就变得消极、慵懒了,堂而皇之的借口也就多了。其实,时间还是在于自己去挤。无论你是在一个单位一直干下去,还是另有所想,张张获奖证书、本本著作、篇篇文章,次次业绩,足以让你底气十足,牛气冲天,试问:谁与能比?否则,仅靠一纸文凭,一张资格证书,你怎能寝食安宁,不心有余悸呢?

  高三带久了,别人就说你有经验,幸运。经验应是水平的积累。如果你总教个书,不去追求、思考,经验充其量只是时间的累加,又有什么意义呢?其实有些东西是年限熬来的,还有的是努力奋斗来的,不论怎样,许多东西只代表过去,并不代表现在和未来。殊不知后生可畏,静下心来想一想,我们的理论水平如何,毕业至今究竟彻底读过几本书?最新教育的发展,知道多少个学会,会议,名家流派,教学方法?如若跟学生一起参考,你的胜算几率有多大? 好多事有时是不能去想,甚至不敢去想,否则,就会令人倍感汗颜,渺小至极。人活得有时只留一张面子了,没办法。

  带了高三,从来就不敢懈怠,教师的职业是一个良心活。我常想,你对学生负责,就对所有的一切负责,大道理也别说那么多,备好每个教案,上好每节课,辅导每个学生,足矣。不能光吃老本,有时,你想想,教了这么多年的书,弄不出自己的一套东西,比如说教学风格、资料等,真是很奇怪,回头想来,真不知干了些什么,提起来,才恍然大悟,然后是一笑置之,依然故我,还美曰:人活着干嘛那么累等等,以此来慰藉自己的那颗七上八下的心。

  我时常的一句开玩笑的口头禅是:老师最伟大的地方就是在于拥有了答案。不去大量的看书、做题、研究、动手搞资料,心里就没底,不实在,上课时就会发虚,眼不离本,要不怎么有见多识广之说呢?哪天,做到了“眼前无书,心中有书”的境界,对于课本的熟悉程度是知道重要的知识点是在第几册第几单元,书的左页还是右页的大概第几段,甚至是第几行,那站在讲台上的你会是什么感觉,而听课的学生又会以什么样眼神、心态来看你呢?最糟糕的莫过于你买了本自认为独特的资料,且整天抱着它不放,结果班上的学生也有同本,那时形象就会顿减,威力就会顿失。几本,甚至十几本书的综合,最后形成自己的东西,那才最具有杀伤力,才是取胜之法宝。自编资料,每年使用的时候,不断的完善修改,既独树一帜,又得心应手,常感实力倍增,信心十足。先苦后甜,即是如此。

  有些东西时常会激励自己,鞭笞自己,警醒自己。每年的报社邀请,每次的出差开会,就会感到世界之大,人才之多,自己之小,感叹知识的丰富,也为自己进入30岁的门槛而感到惴惴不安,送走每届高三学生,心中总有一种莫名的感伤和惆怅,那时才很实在的感知“年轻真好”的内含。

  忆往昔,失去了多少个午休日,没有了多少个节假日,挑灯夜战,闻钟起床,累,很充实!

  当然,各人活法不同,唠叨了这么多,是把教育当成事业,教师当成职业来做。有人只是把它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此乃非同道之人。

  一切皆成过去,未来还很遥远,心依旧,人依旧,但愿明天的结果不再依旧!

                        ---该文发表于2004年《英语周报》教师版头版,此处略加修改

 

个 人 简 介

  杨行胜,74年生,外语系本科,华东师大硕士在读。迄今在全国各级英语报刊上发表专业文章近800篇,先后有数十篇文章被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收录及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数篇文章发表于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受聘于全国十数家外语报刊社, 主编或参编著作三十余部。现为中国外语学习学研究会编辑,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会员, 现代英语研究所研究员,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94年参加工作,已任教11年高三,01年辅导校集训班,一名学生高考摘得市文科状元,被北大外语系录取,2002届带高三实验班英语,创五人考取清华北大,54人全部达本科分数线,其中53人达重点大学分数线的好成绩。03年,曾执教的一名学生摘得市高考状元,被清华录取。2002年参加全国高考阅卷工作,2003年、2004年、2005年参与地级市英语试卷统测、金太阳全国大联考、湖北金世界、南京华普教育、南京教科院高考研究中心、全国领航卷及天星大联考命题工作,曾多次为外校作专题讲座并上示范课。参与国家级课题《中学英语教育动态真实原则与实验》的子课题研究,另主持省和市 “十一.五”课题各一项,所撰写论文“实施新课改所面临的三大问题”获中央教科所一等奖,“调查英语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潜能”获省三等奖,多次在各种会议上交流并获得各级奖励。近十次因辅导学生在全国及省中学生英语竞赛中获一、二、三等奖而同获辅导奖,并辅导其在多家报刊上发表文章。1995年、2001年、2005年分别受到县、市人民政府表彰,数次被多家英语报刊评为 “全国十佳作者”,文章被评为“全国十佳稿件”。2002年被评为县先进教师,2005年被评为市骨干教师, 2007被评为省优秀青年教师。

版权所有:江苏师范大学校友会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 邮编:221116
电话:0516- 83656386 传真:0516- 83656386 邮箱:jssdxyh@js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