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孝存:我的戏剧情结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8-04-21  浏览次数: 515

不知为什么,喜欢演戏。记得还是小学三四年级的时候,班里一群男孩子鼓捣起要演戏。没有剧本,没有台词,直接分配角色。年纪最大的叫苏克泰,演老大爷,掩护八路军;白白胖胖的王德高演日本大佐,我,八路军连长。其余或是八路军战士或是日本兵。根据看过的电影情节,东拼西凑成了一台戏。那时,学校很支持学生这样的活动,还帮忙从附近的部队借来了服装和道具。热热闹闹演了起来。就这样,大家高高兴兴,无忧无虑的走进了中学。

王杰中学原名叫徐州市第三初级中学。后来因为附近的部队出了个英雄叫王杰,学校也就改了名。我的初中就是在这里度过的。学校里有一位老师叫李子安,既教我们画画又教音乐。个子不高,每天笑眯眯的背个手风琴,和蔼可亲。后来才知道他是徐州市著名山水画家。那年他给我们排了个小戏,好像是根据东北二人转《小拜年》改编的,剧名忘记了,我在戏里扮演一位干部。我自作主张的设计了个吸烟的动作。我以为大人都是那样的。老师说,烟可以拿着,不能吸。就这样,在戏里,走进了徐州四中。

我们从郊区的初级中学来到徐州市著名的高级中学,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感到处处新鲜,样样稀奇。

我们这一届高中共四个班。一群喜欢演戏的同学不知怎么凑到了一起,我们班有我,庞松石,张云鹏;二班有刘晓明,三班有朱广乾。后来,连高一高二,甚至初中的同学也参加了进来,如刘国元等。再后来,几位新分配到我们学校的青年教师也有了兴趣,有肖庆元,张飞燕,张与琴等老师,和我们同台演起了话剧。演出的剧目现在大都忘记了。记得好像有《公社好管家》,《向北方》等。热闹时,主要角色还分AB角。《向北方》还走出四中到社会上去演,轰动一时。

“文革”十年后,我考上了徐州师范学院(即现在的江苏师大)中文系,又有一帮喜欢戏剧的走到了一起。有徐明,张明辉,张建国,廖礼平,孙秀华,赵桔等。其中,徐明的父母都是戏剧专业出身,在文化馆工作,赵桔是著名电影演员赵丹的女儿,更是表演世家。这一下更热闹了起来。我们几乎每学期排一出话剧,演出过《约会》(著名剧作家沙叶新编剧),《演出之前》,《于无声处》等等。著名戏剧家,师院教授王进珊亲临指导,还从家里拿来一些文化用品作道具;徐明的父母更是每次排练必到现场坐镇。赵桔还请动了赵丹为《于无声处》写了十几页的人物分析(那篇文稿很有史料价值,据赵桔说,好几家杂志想刊载)。话剧成了徐州师院每学期文艺演出的压台戏。我迷恋话剧,一发不可收,到毕业,我的毕业论文写的是《论话剧的话与电影的话的异同》。

......

现在,没有了话剧看,更没有了话剧演了。

退休后,喜欢上了京剧。著名书法家田英章在他的博客里说,我视书法为生命,学了京剧,我连命也不要了。我对京剧还没痴迷到那程度。但对戏剧的喜爱仍一以贯之。

年过七十,早已过了不惑之年,也过了古稀了。静下心来,细想一想,我为什么喜欢戏剧?为什么喜欢演戏?也许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如意,活得平庸,甚至有点窝囊,失败,在虚幻的戏剧世界里,可以找到点虚荣心的满足,一吐不平之气罢?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二〇一六年九月十五日中秋之夜

刘孝存,男,江苏徐州市人,原中文系771班学生,徐州开放大学(原徐州市广播电视大学)教师


版权所有:江苏师范大学校友会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 邮编:221116
电话:0516- 83656386 传真:0516- 83656386 邮箱:jssdxyh@js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