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桐生:亡友印象记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8-04-19  浏览次数: 372

亡友李君连军,昔日同窗之学友,离世至今已有二十几个春秋。他待友之纯情和做事坚毅、执着之品格,至今还常撞击着我的心扉,让我难以忘怀。何岁月之绵长,却拂之不去李君之印象!

记得大学入学不久的一天,我与李君在操场上偶然相遇,大概是同龄同届(都是66届高中毕业生)、又都是恢复高考制度首批考入大学的缘故,心情都很兴奋。简单地交流之后,便两情无猜,大有惺惺惜惺惺之感。他笑容可掬,落落大方,侃侃而谈,充满自信。听他谈吐,真有如坐春风。从那次交谈之后,便心有灵犀一点通,之后或在饭堂相见,或在校园路上相遇,总是笑脸相迎,亲切地呼唤对方的名字。有时在楼道擦肩而过,因学习时间紧迫,不便多谈,唯微笑拉拉手而已。此时虽然无语,却似暖流流过心田。是同窗之情欤!是兄弟之情欤!

大学毕业之后,李君分配在市一中任教,我在二中任教,我们相见的机会就少了,但一到放假,我们相聚的机会就多了起来。我们共同的爱好是打乒乓球。每天下午四点左右,他准到我楼下喊我,只要一听到他的声音,我便放下手里的一切事情,陪他而去。我打球较随意,不太计较输赢,只求尽兴而已。李君却不然,他打球非常认真,几乎球球苛求,所以他球技提高很快。他常直言不讳的批评我,指出我的缺点。有时我与别人打对抗,处在下风的时候,他就非常着急,在台下做着一些暗示的动作,希望我能战胜对方。记得有一次局里组织乒乓球比赛,恰好我们两校分在一组,又恰巧出场时,我与李君相遇。前两局打成平局,第三局决胜时,我2015领先,我自认为胜券在握,便有些放松,谁知李君硬是一分一分逼平我,最后把我击败。结束时我心里有些懊悔。李君非常理解我的心情,走过来安慰我。由于他的真情宽慰,我懊恼的心情也一扫而光。

纯情之人,必有大爱之心。他爱友,爱家庭,更爱他的事业。在我的印象中,李君不修边幅,很少买件合时的衣服,他那么钟爱乒乓球运动,却从未买过一套像样的行头,脚上始终穿着那双浅绿色的军用球鞋。再看他的妻儿生活水准,都远高于李君。他对家庭倾注所有的爱,唯独没有顾及到爱自己。这段时间,由于李君在教学上的小有名气,求教者很多,李君收入也不菲,与在校做穷学生时相比,已是大有区别。我曾想,人在穷时不因其穷而穷之,在富时也不因其富而富之,在生活上能始终保持一种恬淡的心态,这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吧。

李君的大爱,定能化作一种无形的感人至深的力量。李君在离世的第二天,其妻果然做出感天动地之举,跳楼随李君而去,或化蝶起舞,或比翼高飞,不致使李君在那一世界孑然一身,孤独寂寞。

作为一名教师,李君更爱他的英语教育事业。他考大学之时,报考的专业是英语,但主考官以其年龄大之故,把他调拨到中文系,但李君身在曹营心在汉,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英语学习上,他知道要拿到双学历必须付出加倍的努力。在校时,他很少与同学闲侃,总能看到他手不离一部翻烂的英语大辞典,行走时,总能听到他诵读英语的声音。在学习英语的热情上,连外语系的学生都逊其三分。毕业后,李君在一中任英语教师,工作加倍努力,每天坚持听英语广播,练习口语,直到十二点后才休息,有时到夜里一、两点。正是他的惊人毅力,才练就了他过硬的英语教学本领,才赢得了师生们的钦佩。他爱学生,尊重学生,从不对学生发脾气,也无过激的言辞,总是笑嘻嘻地面对学生,让学生感到非常亲切。他高水平的教学,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得到了很高的评价。由于他的名气在外,追随他学英语的学子很多,当然,他也就愈加辛苦,但他却乐此不疲,引以为骄傲。我曾经多次劝他要注意身体,他总是微笑着说:小车不倒只管推。他爱他的学生,爱他的英语教育事业,唯独没有顾及到爱自己。我的一位高中学友曾赠送我一首小诗:性痴志必凝,书痴文必工,自谓不痴者,落拓无所成。我自认为此语绝非虚言,李君可谓是一位十足的痴者。正因为他有如此的痴情,才表现出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无奈天不假年,命舛不永,遂使其事业废于半途。惜哉!

李君还有鲜为人知的另一面,那就是他对时政的关心。每谈及某些社会弊端,他就情绪昂奋,言语激越。这令我想起明末复社顾宪成的一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我觉得李君颇有些东林党人的气骨。因为当时人们的思想大都趋于保守,我也觉得有些偏激,生怕引出是非,惹出祸端。但在现在看来,这些社会的腐败现象正是我们党下决心、下大力要整治的内容。李君之初衷乃是一腔爱国的情怀。如果李君还在,必将用黄钟、大吕之音,讴歌祖国一天天地繁荣、富裕、强大。

李君离世时只有四十八岁。他不该在这个年龄离世,因为那正是他人生年富力强的时候;他不该在这个年龄离世,因为那正是他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他不该在那个年代离世,因为那时正是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不久,亟需人才的时候。庄子在其妻死后敲击瓦盆歌唱,认为人死只是自然规律的正常变化,他的这种齐万物,等生死的乐观,我接受不了;苏轼把人的生命比作长江之水,从变与不变的角度看待人之生死,劝人们不必哀吾生之须臾,这种达观,我也理解不了;近来,据说美国科学界证实人死后仍以一种量子状态存在,对此我也感到很渺茫。唯有李君这种纯洁的至爱情怀,这种坚毅不拔的执着精神使我感受更真切,犹如大山可以视之,犹如阳光可以觉之,犹如大道可以行之,也许这就是李君之印象拂之不去的缘故吧。

2017831

吴桐生,男,江苏徐州人,原中文系772班学生,徐州二中教师。


版权所有:江苏师范大学校友会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 邮编:221116
电话:0516- 83656386 传真:0516- 83656386 邮箱:jssdxyh@js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