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玉成:关于老七这些年的经历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8-04-19  浏览次数: 391

敬爱的母校,亲爱的同学:

       接到入学40年返校联谊活动的通知后,真的很高兴,只是对写征文的要求,甚感挠头,离开母校几十年,既不搞学术研究,也不搞文学创作,更不是政治明星(哪怕是小星) ,真不知从何处下手。好在这几十年为党和政府打工,别的都不行,唯有这汇报材料还可以写一写。只有勉为我难,写一点汇报材料了。

       咱这三十多年的经历,大致就是三个十年,十年教书,十年行政,十年史志。

       十年教书,就是在新沂教师进修学校教了十年书,苏顺强兄和刘培伦兄是司事。教的是高师函授,算是大专课程,先后教了4届学员(因为都是进修的教师,年龄比较大,曾有一个学员向我请假回家娶儿媳妇,所以不能叫学生),毕业有二三百名学员,这一时期最大的成就感,就是下乡不缺酒喝,因为许多学员当了校长或主任。来自帝王之乡的培伦兄,在我们新沂教育扶贫,真是了不得,他教了一届“秘书班”,那可是新沂的黄埔军校,50多名学生,处级干部好多个,科级干部几乎垄断了新沂的乡镇和部委办局。

       十年行政,就是先后在新沂市纪委和政府办公室工作了十年,这十年就是忙忙碌碌,应酬是不少,都是酒肉穿肠过,心中什么都没留,没有一丝一毫的成就感;有时有点惭愧,因为我教过的学员,好几个都比我官大,反过来一想

我教出了比我强的学员,这也是可以阿Q的好事。

       十年史志,就是在新沂市史志办公室混了十年。那几年干的比较费劲的一件事,就是编了一部《新沂市志》,180万字,多厚的一本,其他还编了十多本史志书籍,只是这些书里面没有我的一点创作和思想。编史志是要搞调查的那几年的调研工作很多,每年都要外出跑几次,新疆、西藏、海南、四川、湖南等等等等,凡是需要去的地方都去了,I 顷便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感受悠久的历史文化,陶冶自己的心情(不是情操)。

       由于经历过于平淡,许多事情是记不住的,可是与一些同学的交集倒还记得一些,在教台的那些年里,徐州教育学院是我们的上级,老学长杜元会更是对我们指导备至,记得我和苏顺强每次到教育学院去,都要在杜兄筒子楼的宿舍里买菜打酒聚会,有几次车先俊兄、徐思华兄和其他同学也去参与,大快朵颐难免七倒八歪,斯是陋室不掩同学情真。那时经常集体备课,就是由元会兄带领我们轮流开到各县去,同学聚会的机会大增,铜山的杨修建、赵敏,邳州的徐景州、仝建设等,都能时常相聚。记得有一次到徐州备课,在火车上巧遇在邳县教育扶贫的陈莉小同学,对其阳光靓丽至今记忆犹新。做纪委工作时,到徐州市纪委去经常见到老学长崔成柱,崔学长不简单,在市纪委也是大名鼎鼎、故事多多。在史志办工作时,曾得到徐州市委副秘书长李存煜(老弟) 的指导,真是三生有幸,受益匪浅。睢宁的刘思科兄是党史办的副主任,到睢宁去曾与其一聚,后来再去,竟已仙去,一时唏嘘不已。

       这三十多年,没做过什么大事,也没有什么成就,可是靠着母校恩赐的半瓶子醋,在平平淡淡的中也曾有些值得回味的记忆,1987年教师进修校第一次评职称,讲师的批文上我居然排在第一名,五十多岁的老校长只好屈居第二;第一次为《徐州纪检》写稿; 编辑吃惊地说,新沂纪委来高手了; 不论在哪个单位,同事们提起来,也经常说“到底是徐州师范毕业的”。退下来的这几年,在窑湾古镇景区帮忙当文字顾问,也还很是I 顶手。这几十年,真的是沾了母校很多的光,我永远感激我的母校。

       十分惭愧的是,今生今世,注定是只能沾母校的光了。不过,我的许多同学,那是清一色的大家,真是星光闪耀,他们为母校增光添彩,使母校更加灿烂辉煌,有他们,足够了。

       往事如烟,正是:

       三四十年逝如风,转眼已是六旬翁,回首惭无骄人事,惟愿欣欣度平生。

       以上汇报,不当之处,请指正。

       二0一七年九月

戚玉成,男,新沂市人,原中文系七七级一班学生,曾在新沂市教师进修学校、纪委政府办公室、史志办公室任职。

  

版权所有:江苏师范大学校友会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 邮编:221116
电话:0516- 83656386 传真:0516- 83656386 邮箱:jssdxyh@js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