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校友风采 永远的导师——瑞岳先生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8-04-07  浏览次数: 957

追忆校友风采

永远的导师——瑞岳先生

人物简介

徐瑞岳 (1941~2004)

笔名李篁。江苏徐州人。民盟成员。1965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2年又毕业于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班。曾任徐州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教授。全国现代文学研究学会理事,江苏省现代文学研究学会副会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刘半农研究》、《刘半农年谱》、《现代作家作品论析》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辞典》、《古今中外朦胧诗鉴赏辞典》、《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纲》等。《刘半农评传》获江苏省首届文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论无产阶级文学的发展道路》获江苏省第四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历任徐州市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理事,江苏省现代文学研究学会副会长、江苏省鲁迅研究学会副会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专著《刘半农文选》、《刘半农研究》、《刘半农年谱》、《刘伴农评传》、《现代作家作品论析》、《中国现代文学散论》、《中国现代民族歌剧论》,主编《中国现代文学辞典》、《古今中外朦胧诗鉴赏辞典》、《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史纲》等。2004年5月英年早逝。

——人物介绍出自百度


前言:下面是一位受到过徐瑞岳先生谆谆教诲的作者,为了缅怀自己的恩师,而写成的自己真实的求学经历。徐瑞岳先生,是我校的老校友,是我校优秀的中文系研究生导师,为广大好学的学子解决了人生的学业的疑难杂症。

——江苏师范大学校友总会。

■浮世
怀念瑞岳先生

云湖水

约是在读外语系三年级的时候吧,受舍友启发,我萌发了考研念头。权衡一番之后,决定试试本校的中文系。中文系老乡建议我与中文系名师徐瑞岳先生联系,“徐老师也给我们本科生上现代文学课,人有耐心,没架子,你找他问问!”

【这是徐瑞岳先生参加过的九九届中文系研究生论文答辩的合影】

——出自百度

那时的师大,还叫师院,规模尚小,找个人不难。学校传达室的墙上就贴了一张本校教师的家庭电话号码表。找到徐先生家的电话打过去,接电话的恰是先生。待我怯生生地表明意思,他非常爽朗地笑了,连说欢迎欢迎啊,并约我周日晚上到他家面谈。

周日晚上,我匆匆忙忙往学校东院的教师宿舍区赶去。上到六楼敲开门(此时我才意识到自己竟是空着手来的),徐先生满面笑容,把我让进书房,请我坐下,又给我泡了杯茶。我忙起身致谢。徐先生身材魁梧,略胖,四方脸,戴副大眼镜,始终微笑着,周身散发着浓浓的书卷气。我一颗惴惴不安的心慢慢平静下来,便把自己尽管在外语系读书、但依然热爱文学的想法如实告知,并不知天高地厚地把刊有自己文章的报纸呈给他看。他边翻边点头(现在想来,真是汗颜,那都是些为赋新词的幼稚习作)。看罢,他笑眯眯对我讲,欢迎报考他的研究生,只是要下一番苦功夫才行。“五门考试,外语、政治是统考,过关即可,专业三门课却是你的弱项啊,必须高度重视。”他随手给我开了三本书目,让我找来通读五遍以上。我站起来,满心欢喜地接过书目。他送我出门,待我下到五楼,才隐约听到他掩门的声音。

一年后,我有幸通过全国研究生考试被师院现当代文学专业录取。刚读研的那段日子,仗着自己那几分浅薄的所谓才气,课还没上几天,便东拼西凑了一篇5000余字的论文,兴冲冲地骑车送往离校不远的《淮海文汇》编辑部。接待我的编辑接过论文打印稿,细细翻了一遍。问我的导师是谁,我答了。他笑起来,

对我讲,小伙子,文章先放这儿吧。

【徐瑞岳先生深受其导师吴奔星先生的教导】

——出自百度


过了些日子,我们师兄妹三人在先生家上完课,他单独把我留了下来。从提包里拿出两本散发着油墨香的《淮海文汇》。我扫了一眼目录,自己写的那篇论文赫然在目,便禁不住欣喜地“啊”了一声。老师笑着看看我,过了好一会才说,这篇文章尽管稚嫩,可从文笔里却能看出潜质。看我沾沾自喜的样子,他话锋一转,继续说道,他的导师、著名诗人、南师大现代文学研究大家吴奔星先生曾说过,做学问最忌急躁,没定力;不安安静静、不慌不忙地读个三五年书,是写不成文章的。我听着脸便发起烫来。后来,听师兄说,业内的传统是,没有导师签名,编辑是不认研究生文章的。先生为了维护我的自尊,已私下与编辑作了沟通,对我的文章作了润色与修正,并签上了意见。闻听,我真是既感激又惭愧。

研三下学期,我们既要准备论文答辩,又要考虑毕业后的去向,便忙了起来。那时,因为女友已落实了市区一所重点中学的教职岗位,我便产生了走出校园、去社会上锻炼锻炼的念头。于是天天骑个自行车,满大街小巷联系工作单位。那时研究生尚是“稀缺动物”,没费多大劲,一个基层政府部门就对我伸出了橄榄枝。

离答辩日子大约还有两周,先生约我去他家坐坐。商讨完论文后,已是夜半时分,他和我坐在阳台上聊天。记得那晚月光皎洁,四下里白茫茫一片,楼下花坛里偶尔传来虫鸣。夜风阵阵拂来,便有了些许凉意,可我的心却是温暖的。先生说:“本来学校是铁了心留你的,回外语系或留中文系都行,但看你去意已定,也就不再勉强。走上社会,也没什么不好,北大的钱理群教授就说过,他的研究生开书店,也是北大的水平嘛。只是出去了,不像在相对单纯的校园里,要复杂得多。一定要谦虚谨慎,多听、多看、多学、多思、多做,尤其说话办事,要稳稳当当的,别着急……”父亲离世20多年了,从没有一个外人如此了解我,如此贴心贴肺地教导我。我望着先生,竟不知不觉地落下泪来。他起身,拍拍我的肩膀,“实在不行,就回来教书,我们随时欢迎……”

这些年,因为家庭、工作、孩子和一些乱七八糟的杂事,加之工作的诸多变动,渐渐地,拜访先生的次数少了。可我深深知道,先生的心和我始终靠得很近。我一刻也没有忘记先生,一定程度上讲,也正是先生慈父般的培育和指导,给了我“不惮于前驱”的信心和力量。我总想,等一等吧,先生正是壮年,时间有的是,待各方面情况和条件好一些了,我一定带着爱人、孩子好好地去向他老人家报告。散布在全国各地的几个师兄弟也都商量好了,等先生70大寿时,好好庆祝一下,我们挨个给他老人家磕响头、端大酒,我们想啊,先生一定会乐开了花……

谁知,2004年5月12日,我正在外地出差时,接到了先生因病辞世的噩耗。没有一点心理准备的我,霎时如遭雷击,浑身颤栗,一个人孤独地站在异乡,任涕泪横流,久久地,久久地……

文章到此处,作者提及恩师已故,任由感情散发,对自己的导师的不舍,已经到了内心无法割舍的地步。这样的优秀导师,这样的优秀校友,都是我们需要去学习,需要去继续传承的精神。


版权出处:
上面的文章是由徐州报业传媒集团旗下媒体徐州日报、彭城晚报、都市晨报、中国徐州网所发表之文章与图片,受《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的保护,未经书面许可不得转载。


版权所有:江苏师范大学校友会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 邮编:221116
电话:0516- 83656386 传真:0516- 83656386 邮箱:jssdxyh@js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