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怀念吴汝煜老师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8-03-30  浏览次数: 753

吴老师和妻子顾君玺老师

1979年的春天,我开始了在大学里的第3个学期。按照教学计划,这个学期将要学习唐代文学部分。这是我非常期待的学习内容,因为这与我的个人经历有关。

1966年我上小学时“文革”开始,到1976年我高中毕业下放农村两年之后“文革”才结束,这是个无书可读的10年。新华书店倒是还有,但基本上是《毛泽东选集》一到四卷、马恩列斯著作,鲁迅著作,还有为数极少的《赤脚医生手册》《针刺疗法》这样一类的书籍。

我家里原来是有不少书的,“文革”开始后不久父亲给抓了起来,4年后才放回家。母亲怕惹麻烦,把家里“封资修”内容的书装了几大箱子全当废纸卖了。也不知怎么有一本《唐诗三百首》和《陆游诗选》竟然成了漏网之鱼留了下来。1972年在新华书店里,我以为自己看花了眼,书架上居然有郭沫若的《李白与杜甫》。这本书扬李抑杜,现在看问题不少,但那时却是我能看到的最好看的书。于是这3本书我在中学和下放时期反复翻看,《唐诗三百首》和《陆游诗选》可以全部背诵,《李白与杜甫》也不知看了几十遍。这就是我的那点少得可怜的古典文学底子,却也使我对唐宋文学情有独钟。所以我兴奋地等来了唐代文学课程,同时也对讲授这门课程的老师极为好奇,像对这门课程的期待一样,非常想知道他是个什么样的老师。

上课铃还没停,教室的门一开,吴汝煜老师走了进来,那一年他39岁。中等身材,因为瘦而显得偏高。一件蓝色中山装扣得板板正正,气色不太好,略有病容。那天吴老师的第一次课讲得非常成功,大学里多是两堂课连上,他讲课语速较快,两堂课下来,说了不少话。兴奋加疲劳,脸上泛出一些红色,再看也还是病容。那时候给我们上课的老师都认真,过去十多年里他们都没怎么好好上过课,现在正规的“文革”后首届本科生进校了。像我这样的水平不值一提,可班里同学学问好的真不少。大学停办10年以上,10年来的高中毕业生都积压在那里,选优拔尖地构成了77级的班底,所以老师们给我们上课也是丝毫不敢怠慢,无不打起十二分精神,而吴老师是尤其认真的一个。我的毕业论文也是吴老师给指导的,这让我和他有了更多一些的接触。我那时候年轻气盛,看毛主席给陈毅谈诗的信,说李白只有极少几首律诗。心想不对啊,李白七律是极少,可五律多的是啊!于是就自己拟了个题目《李白与格律诗》,专门讨论李白的五律。写了一万二千多字,拿去给吴老师看。我那论文当然毛病很多,吴老师提出了几条看法,让我回去改。当然他还是给了我肯定,说我文笔不错,选题也不错。后来那篇毕业论文按吴老师的意见修改后顺利通过。

1940年1月,吴汝煜老师出生在江苏吴江县震泽镇的一户破落地主家庭,家中8个兄弟姐妹,吴老师是最小的一个。他从小学习就好,高中考上了吴江县中学,1959年考入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1963年毕业后留校任教。

在震泽那个家道维艰的家庭里,吴老师从小营养就跟不上。上高中时又恰逢上世纪50年代末天灾人祸的困难时期,仅靠大姐每月几元钱的资助完成了学业。学习成绩好了,身体却不好。读大学时,肺结核、肝炎、吐血等病症相继而至,等于是在病中读完了大学。

毕业后,他在8年时间内由讲师、副教授到教授,1988年成为第一批国家级专家。和我谈起过吴老师的人,有当年教过吴汝煜的李园生老师,有吴老师的同班、又是一起留校的朱宏恢老师,有吴老师的学生,现北大中文系教授傅刚和江苏师大原文学院院长陈洪。他们对吴老师都有着基本一致的评价:勤奋刻苦,全面扎实,认真负责。尤其让傅刚教授印象深刻的一点是,他每次放假来徐州看望吴老师,总是见他伏在书桌上看书写作,从无例外。吴老师是以研究《史记》和唐诗为主项的,学术成就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跨两个研究领域还都卓然而成名家,这很是了不起。在当时许多大学者还在世时,吴老师就已经成为唐诗研究的佼佼者,以至于许多人以为他是老学者,而他那时却只有40多岁。据朱宏恢老师回忆,吴老师留校不久,20多岁时就在《光明日报》上发表了研究《史记》的论文,这非常不容易。

而他成绩的取得,是以透支健康为代价换来的。吴老师的夫人顾君玺老师告诉我,“文革”期间,吴老师远离运动之外,不参加任何组织,就是在家里苦读书。夏天的晚上,为了防蚊,他在几平方米的小屋里穿着长衣长裤和长筒雨鞋读书写作。天太热了,再端一大盆凉水,把雨鞋伸进水里。他的生活又过分节俭,“文革”期间各种购买食品及生活用品的票证他都不用,买书却从不吝啬。这种简单清贫的生活一直持续在吴老师的一生中,除了工作和研究学问,他不在意任何事情,包括自己的身体。

1990年1月,正好是50岁那年,吴汝煜老师在南京病逝。之前几天,他已预感病将不起,给自小一直资助他的大姐写了几页纸的长信,作感激和告别之语。等大姐匆匆从南浔赶到南京时,吴老师已经不能说话了。

在第32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我写下这篇短文,表示我对吴老师的怀念以及对所有教师的敬意。

我的一个遗憾是,当初吴老师给我们上课时,我恰好刚买到一本他和南大卞孝萱教授合著的《刘禹锡》。想找吴老师给签个字,又怕他会因为是合著而不愿签,那多无趣。我大概是想多了,以致今天没能留下吴老师的任何手迹。


作者简介:

徐明,生于1955年,于1978年3月——1982年1月在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一班学习,系“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毕业后先后在沭阳县中学、徐州人民广播电台、徐州有线电视台、徐州广播电视台工作,主任记者职称。2015年退休。

版权所有:江苏师范大学校友会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 邮编:221116
电话:0516- 83656386 传真:0516- 83656386 邮箱:jssdxyh@js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