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廷亮:徐师之学术纪事(徐师琐忆之二)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23-09-17  浏览次数: 10

         四年的大学生活,对徐州师院的一些学术活动及成果至今记忆犹新,感受亦深。

       先来说说数学系的。记得侯德润老师翻译出版了《数学史(英,斯科特著)》《实分析方法》,参编出版了《外国数学简史》《世界著名数学家传记》等,影响较大。记得毕业前夕,侯院长还到学生宿舍与我们话别;马意海老师研究了不动点理论,成果很多。据潘老师介绍,马老师曾经设想将徐州师院数学系打造成“不动点理论”的研究基地。他曾经向我们介绍过不动点研究的成果,他的学术演讲极富感染力。我曾向他请教过相关问题,在谈到数学史时,他表达了“数学史不是数学”的观点,后来我觉得这一观点值得商榷。一次,我借阅了《自然辩证法》一书,在借书卡上发现前一次借书者正是马老师,当时感到很亲切。马意海老师还为本年级同学开设了《数学分析原理》的选修课;王戈平老师的模糊数学研究成果也很多,是该领域的知名学者。他曾经向我们介绍过研究工作的进展,据称他的论文投到刊物后,审稿时间很短,很快就能发表。

        著名数学特级教师、南师附中副校长马明,曾受邀在徐州科技会堂为我们和中学数学老师作关于中学数学教学的报告。当时,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应当将数学教学当作一门科学”,这在当时的中学数学教育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此助推了多部《数学教育学》的问世。后来有人评价:“马明老师是全国少有的既能上课、又能作讲座、还能写论文的中学数学特级教师。”马老师的报告言语精练,生动形象,把中学数学教学及其研究工作讲得生动活泼,表达极富磁性,为我们描绘了生动的、魅力无穷的数学教育学画面。那场报告使我认识到中学数学教学同样可以很有魅力,他在现场的板书也非常漂亮。记得马老师与系领导交谈时说过这样一句话:“讲授《中学数学教材教法》的老师一定不能脱离中学数学教学的实际。”马老师的报告引起了我对“马明数学教学思想”研究的兴趣。后来,我与马老师相识了,他赠送我《马明数学教育文集》《马明硬笔书法作品集》,马明老师的硬笔书法曾经受到文化名人郭沫若的赞扬。我也撰写并发表了“马明数学教学思想研究”的相关论文。我还邀请马老师夫妇到连云港讲学,马老师也曾带领江苏省中学数学教学研究会的“大咖”们到海州师范考察指导。由此,我们成了忘年交。这些都缘于徐州科技会堂的那场学术报告。

        还有一次讲座,是我们79级同学的父亲作的,主要介绍了中学教育的现状与对我们的期望。这位家长当时担任着一所中学的校长,管理与教学经验都很丰富,讲座地点是一楼西边大教室。他发表了这样的观点:“不同程度的老师有利于不同程度的学生”,这个观点也很新鲜。

        还有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是曲阜师大邵品琮教授作的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介绍。邵是北大数学系毕业生,后在中科院、中国科技大学工作过,曾与陈景润、潘承洞共事,师从华罗庚先生,研究方向是数论和运筹学。邵品琮的讲座深入浅出,尽显智慧的思想火花。他曾介绍道,潘承洞老师曾将陈景润的“哥氏猜想”证明作了非常简化的改进;他还介绍了吉米多维奇《数学分析习题集》地位与价值,说明他编辑出版该书《习题解答》的目的是为了让该书画上句号。讲座内容让同学们听得格外“过瘾”,多年后几位系友还提及此事。

        再说说其它系的学术情况。

        中文系的学术活动被徐师院宣传较多,因为中文系有知名教授廖序东、吴奔星,他们的经历与学术成就使我们“如雷贯耳”。廖序东教授曾长期担任徐州师院中文系主任、院学位委员会主席,毕生从教,是徐师院中文系和汉语言文字专业的创始人,出版专著10多部。1979年,他与黄伯荣教授共同编著了《现代汉语》,成为全国高校通用教材,发行量近500万册。有趣的是他也从事过中等师范教育、社会教育,不辞辛劳,热心为中小学教师作语言文字方面的培训。

        吴奔星教授是著名的现代诗人,鲁迅研究专家,中国现代文学史家,倡导现代诗歌的现代化、民族化,出版的各类专著、诗集近30部,尚有未结集文艺文评诗论200余篇,未结集的诗歌1500余首。

       历史系的臧云甫教授名气也很大,史学研究成果丰硕。在中国古代官制、兵制、土地、科举、农民政权等领域的研究造诣深厚。

        徐州师院还有一项学术研究成果在全国有较大影响,这就是“留学生与中国现代化”,编辑出版了《中国留学生辞典》等一系列著作,周棉教授是这个项目的领军人物。徐州师大学报(社科版)为此形成了一个优秀栏目,相关研究工作成为全国的一个学术高地,影响广泛。受此栏目和个人爱好的影响,我撰写了二篇连云港籍留学生的论文,题目是《“汪氏三兄弟”与中国现代科学发展》《连云港的留学生研究》,荣幸地在徐州师大学报(社科版、教科版)刋发。

       学术水平是一所好大学非常重要的评价指标。徐州师院的学术活动是学生重要的成长环境,也是一些无形的课程。名师、大家是学生的榜样,引领着学生的人生目标、研究方向和方法。回头看看,觉得个人的点滴学术进步与母校、母系(院)有较大的关联。

        “现代大学之父”洪堡先生说过“大学不仅是传统的教育机构,也是科学研究的中心……它因此也总是处于探索研究之中。”在徐州师院,我体验和感悟到了这样的氛围和文化,尽管是零星的、挂一漏万的。

        特别的,徐州师大的学术影响不局限于校内,也外溢到了校外。如周明儒校长、戴朝寿老师、潘一珍老师、余知群老师,等等,时常到连云港市开展学术活动、考察指导,每次相聚,总会得到他们的规训与指点。 徐州师大还在连云港设立了校区,促进了连云港师专办学水平的提升。

        四十多年过去了,江苏师大就是我们人生的港湾,在这里可以“充电”“加油”,不断获取工作与生活的启迪。

        作者简介:张廷亮,徐州师院数学系八三届毕业生,曾任江苏省海州师范学校副校长、连云港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连云港开放大学副校长,教授、博士。

                                                                                                                                                          2023.9.14.                  


版权所有:江苏师范大学校友会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 邮编:221116
电话:0516- 83656386 传真:0516- 83656386 邮箱:jssdxyh@js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