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江:回首毕业三十年———写在外语系82级校友聚会前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7-03-22  浏览次数: 932

   

        一眨眼,离开母校三十年了,徐州同学于兴亭、王飞鸣、胡建军、刘效群、王克强、李先录等成立了组委会,倡议全体同学赴徐相聚,打出的广告是:“聚一次少一次”。常州同学谢阿英承担起编印《徐州师范大学外语学院82级同学三十周年聚会纪念册》的重任,并荐我起草前言,我虽难胜此任,但毕竟当年是一班之长,无由推却,遂夜成此文,作为献礼。

        我们班级标准称呼为“徐州师范学院外语系82级”,当年全院共录取了500多名本科生,我们被录为外语系英语专业学生,感到特别自豪。一是专业牛,当时英语还不那么普及,能够考上英语专业的不易,而且我们有老外上课,心中窃喜;二是小班化,全校其他专业学生上课都有50-100人之多,唯我们专业课不超过26人;三是女生多,占50%,个个如花似玉,这比起有的理科系全班只有两三个女生而言,我们简直身处仙境,人家对我们羡慕得不行。

        毕业后52名同学各奔东西,神仙过海,喜讯不断传来。王飞鸣当年在班上既不是班干也不是组长,是个思维敏捷、略显调皮的小个男生,但他毕业后最早当上中学一把手校长,并把自己的学校办成了徐州名校。张茹芳当年在班上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小龄女生,很温柔听话,谁能想到她毕业后在南京的一所四星级高中精心教书育人,无可争议地评上了省特级教师。同学中获得成功的个案很多,无法一一例举。

        有句古话,师傅领进门,修行靠自身,说的是个人后期努力的重要,我觉得要辩证看,个人努力固然重要,但四年大学生活给我们的哺育滋养可谓功不可没,学校文化和外语系文化为我们的后期发展注入了良好基因。依我观之,我们外语系八二级同学具有如下突出品质:

        第一,守规矩。我们外语系此届学生老实无比,甚至老实得有些偏迂,男生身边有等额的女生,但长期来男生不敢下手,眼看着女生被其他系男生一个个叼走,心里干着急,直到毕业前夜,才突然冒出“自产自销”的四对来,宛如一夜春风梨花开,大家听到这个“新闻联播”都很新奇和兴奋。我曾说过,选择了英语专业,就选择了放弃女生。其实不是想放弃,因为当时学校不鼓励学生谈恋爱,只有外语系的男生坚决地按学校规定做了。还有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毕业时我班同学是最文明离校的,没有出现过上届毕业生的火烧枯枝和起哄敲盆,也没有出现过后届学生的离奇出走和恐吓领导,班主任和系领导对我们这一届毕业生很满意。

        第二,爱专业。有什么专业能使人一生专注于它、守土于它?英语教育专业是也,该专业以培养“教英语”的老师为主,由于英语在中学属于大学科,中考和高考必考,英语老师总是处于匮乏状态,优秀本科英语老师更不可多得,客观上使得英语老师要想调出学校的可能性变得很小。更主要的是,在校期间的专业教育和制度起了关键作用,记得当时教室的黑板上方张贴的励志铭就是“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平时的大会小会都重复着一个声音:做老师为荣。1983年国家设立了教师节,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毕业分配政策是一律分到“某某县教育局”,当时还挺开心的,以为到教育局上班,后来才知道,教育局二次分配,一分就分到最基层的学校,做教师成为定局。这一干就是三十年,三十年呀!我曾在同学微信群内写了四句礼赞之词:“分配在哪还在哪,工作是啥还是啥。兢兢业业埋头干,管他春秋与冬夏。”赞的是我们同学一直践行着“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信条,不愧为母校母系培养出来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优秀毕业生。

        第三,重情感。当年在校时,我们的校徽还是第一版的鲁体字,白底长条状,实事求是讲并不怎么好看,学校号召大家爱校从佩戴校徽做起,全校学生中不愿戴的不在少数,放在口袋里,出入校门时拿在手里在保安面前晃一晃,随即再放入口袋。我当时在学生会负责检查,发现我们外语82级同学戴校徽最坚决,几乎100%,没觉得不光荣,张景来到现在还保存着这枚珍贵的校徽。母校母系地处苏北,其发展比起苏南高校要艰难得多,学校为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屡挫屡冲,英语专业为成为省重点学科愈战愈勇,流泪与流血并存,强攻与智取同在,学校的发展离不开校友的支持,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不管母亲多么贫穷困苦,儿女对她的爱从不含糊。我们毕业十周年时,为母系赠送了正冠之镜;二十周年时,为母系建立了首块电子显示屏;学校在申报特殊需求博士培养项目、省优势学科和重点学科、硕士学位点等重大评审中,我们同学也都作出重要贡献。至于毕业后同学之间互帮互助,也是尉为风气,陈平平同学在身体最痛苦之时,全班很多同学伸出了援助之手。

        第四,能力强。八十年代全国高校已经开始对高分低能的培养模式进行批判,主张培养基础宽厚、一专多能的高层次人才。与此适应,我班出现多元发展的趋势。记得在陆钰明带领下,二班一度出现了写诗一族,六七个同学动不动就是一首诗冒出来,如能后期跟进培育,极有可出现一批新时期校园诗人。一班出现了吹拉弹唱一族,张焕武和葛冬英的二胡,杨晓江的竹笙,郑剑锋的竹笛,配之以朱德光的碰铃,奏响了外语系的保留节目《喜洋洋》。我班还创办了校园Ok小吃部,分组轮流掌勺,为全校想改改口味的同学下面条和煎鸡蛋,生意火爆,那时房免租、煤白烧,赚钱不交营业税和所得税,大家每天赚个饱还分钱分钞,现在想想都还美滋滋的。此外,赵兴根的短跑,李志和的缝纫,胡建军的书法与歌唱,王闽生的修表和理发,张海洪的电炉厨艺,赵新福的中国象棋,都在全系甚至全校小有名气。还有,那年凌晨地震,82级同学也是下楼动作最快,尽管有的男生光着屁股就冲出去了…….

        本次聚会大家会钩沉往事,聊兴更浓,也望各位同学战胜困难,来徐相聚。设想三十年聚会全部在职,四十年聚会全部退休,五十年聚会走得动与走不动的对半,六十年聚会在桌与在墙的对半。人生苦短,相逢渐难,大聚不来,岂不惜哉?同学之间无高低之分,无贵贱之别,每次聚会都是一次摆正自我、战胜自我、调整自我的考验,都是一次不忘旧事、不忘旧恩、不忘旧情的表达,都是一次欣赏老同学、学习老同学、祝福老同学的机会。倘此,下次聚会如相问,回复定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作者系我校外语系82级校友,原名杨晓红,原江苏省教育厅研究生教育处处长、省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版权所有:江苏师范大学校友会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 邮编:221116
电话:0516- 83656386 传真:0516- 83656386 邮箱:jssdxyh@js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