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艳:和平路57号的恩师 ——母校建校70周年回忆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22-05-05  浏览次数: 947

云龙山东麓,和平路57号,是我在这里生活了整整四年的魂牵梦绕的地方。从1987年懵懂中走进这里,到1991年沐浴着恩师的教诲离开这里,这里的一草一木,一楼一景,一人一事,都引我关注,惹我爱怜。留在记忆最深处的,是遇见的几位恩师。

       报到遇见第一人——系主任徐荣街教授

1987年9月初,家人送我到徐师院报到。从和平路57号的北大门进入,一眼看到浓荫蔽日的粗壮的梧桐树大道和进门东侧第一排我将就读四年的中文楼。

门口的学长志愿者把我和家人引领到中文楼前的报名登记处,登记处的老师问我的名字,我轻轻地回答:“我叫周艳。”边上有个中等身材、方阔脸的五十岁左右的男子问我:“你叫周艳?”我点点头致意。他说:“哦,你就是周艳啊!你是我们徐师今年八七级录取的所有新生中高考成绩第一名,比第二名领先四十分呢,高材生啊!到徐师来委屈吗?”我脸微微地泛红,一方面是刚进校就被老师知晓,边上不少报到的同学也向我投来不一样的目光;另一方面,自己内心的憋屈似乎一入校就被老师点破,反而觉得自己心胸狭窄。这位老师又温和地对我说:“既来之,则安之。我们徐师中文系学风浓郁、名师荟萃,到了这里,不会让你失望的,好好努力,好好珍惜,相信你一定会学有所成。”边上站着的另一位男教师指着先前教导我的老师,用浓浓的徐州口音说:“这是我们中文系系主任徐荣街教授,徐主任早就研究过你的档案材料了。你要好好加油啊,我是你的班主任车老师,以后有困难就和我说。”

我一下子就释然了,从第一天报到,遇见和蔼可亲的徐荣街主任起,我就喜欢、热爱上了这所普通的但内涵深厚的学校。

后来在中文系上课,我们班教室在三楼,每次经过二楼中文系行政办公处,有时会遇到徐荣街主任,他见到我,都会问候我,关心我的学习情况。我也了解到,徐荣街主任是研究现代诗歌的专家,出版了很多专著;我借阅过,也因此在大学期间阅读了很多诗歌、创作了好多诗歌。

说来有缘,也巧,我做海中校长的第二年,2010年,海中毕业50年的老校友回到海中聚会,有位老校友知道我是徐师中文系毕业的,指着边上的一位老同学告诉我,说她是徐师中文系徐荣街主任的夫人。一时间我感到无比亲切,向她表达问候,并请她转达我对徐荣街教授的问候,叙了徐师的恩情。原来恩师徐荣街教授和连云港、和我们海中还有这样的渊源。

我进入徐师有幸遇见的第一人——恩师徐荣街教授。

 

访问宿舍的班主任——车先俊老师

开学不久的一个周日下午,我正坐在宿舍的大条桌前看书,有人敲门,我靠门口最近,开门一看,是班主任车先俊老师。因为开学报到时他和徐荣街主任站在一起,我在认识徐荣街主任的同时,也认识了班主任车先俊老师。

他来看望我们宿舍的同学,问大家想不想家,问我们是不是吃得惯徐州的饭菜。我们宿舍八位女生,只有一位徐州本地的,其他都是外地的、最远的一位是云南的。他问我们每个人的家乡,问我们家乡有什么特色,一下子拉近了我们和车老师的距离。我们每个人把家乡的风光、家乡的特产一一地向车老师介绍,欢快的交流声、谈笑声回荡在我们409宿舍,成为我们大学的一段难忘的回忆。

此后,车老师多次到过我们宿舍看望大家,还经常给我们开班会,如一位慈祥的家长,厚爱着每个同学。

前些年,车老师被江苏师大派到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筹建本科,他对师专的领导和老师说:“我有个优秀学生,叫周艳,在连云港,在海州高级中学。”大家回应他,认识认识,你的学生周艳很优秀。车老师就觉得很自豪,发自内心地为他的学生自豪,他在连期间多次打电话给我,关心我。

一位普通的班主任老师,从学生入学,到学生毕业二三十年,还念念不忘、时时刻刻关心着学生。工作以来,我始终不敢懈怠自己,唯恐辜负了恩师的期望。

我的辛勤劳碌的班主任——车先俊老师。

 

父亲般的师长——朱宏恢教授

我们就读中文系期间,朱宏恢老师是系副主任,分管教学。朱老师是最温和的老师,苏州人,高高的个子,他见到学生,会主动先和学生打招呼。我当时是系学生会学习部部长,会到系办公室去领取任务,就认识了朱老师。

朱老师的大女儿朱晓亚和我是同系一届同学,她在我们中文系八七级(二)班,因为我们(一)班和(二)班经常在一起上公共课、上选修课、听讲座、搞活动,我们和晓亚的关系就很近了。晓亚成绩也很好,学习很认真,儒雅、知性,对同学态度很好,很得朱老师的家风传承。因为晓亚的原因,朱老师对我们,都如自己的女儿一般慈爱、关心。

朱老师研究古典文学,对唐宋诗词研究很深。古典文学是我们中文系的重点必修课,我在古典文学方面以及唐宋诗词方面下的功夫很多,一是作为一名中文系的学生,理应必备厚重的古典文学功底,二是将来到中学任教也需要这方面的深厚学养。我到中文系办公室领取任务时,有时见到朱老师会顺便向朱老师请教古典文学方面的问题,看到朱老师案头上他出版的著作,就向朱老师借过来阅读。记得有段时间自己处于迷茫、困惑的低谷期,有一次正好碰到朱老师,我就主动和朱老师说了我的思想波动,朱老师耐心地开导我,借了书给我看,指点我走出迷津。

我工作以后的前十年里,学校图书馆时常找不到我想看、想用的专业书籍,我都是写信给朱老师,朱老师每次接到我的信第一时间就到系里图书室先查找,系里没有的话,就到学校图书馆查找,找到后就以自己的名义借出来,先打电话告诉我书借到了,再邮寄给我,我看完了再邮寄给他。因为读了一些书,我也不断地撰写一些论文,有时会把自己的想法写信告诉朱老师,请他指导,朱老师也总是第一时间就把他的指导意见寄给我,有时还推荐我的文章给编辑部。

朱老师还是一位孝子,他的母亲是苏州人,和他们一直生活在一起。我们同学有时到朱老师家去,看到他和夫人对母亲很恭敬,我们随着晓亚叫阿婆。阿婆当时有七十来岁,白白净净,雅致大方,有时坐在桌边摘菜,有时在书房戴着老花镜看书。

我毕业以后,到徐师培训、开会或招聘教师等,总会去看望朱老师夫妇和阿婆。阿婆很健谈,对我很好,每次去都要留我吃饭,阿婆亲自做苏州菜给我吃,每次要拉着我的手和我用浓浓的苏州普通话聊很久。朱老师夫妇把晚年的阿婆服侍地体贴入微,我每次看了都非常感动,也深受教育。朱老师夫妇在百岁的阿婆离世后,被两个女儿从徐州接到北京养老,两个女儿对朱老师夫妇的敬爱,一如他们当年对阿婆的无微不至。这是福报。

我的亦师亦父亦友的恩师——朱宏恢老师。

 

激情澎湃的美学老师——杨乃乔

大学四年,最有激情的老师,当属年轻的美学老师杨乃乔,他当时只有三十一二岁,身材高大,浓眉宽额,目光深邃,有着厚重的北京口音,他的课是最受我们同学欢迎的、最吸引我们的,以致于我们每次上他上午的最后一节课,没有同学想提前下课去吃饭的,总希望杨老师再多讲些给如饥似渴的我们听。

他给我们讲中国美学、西方美学,讲各时期的主要美学思潮、美学大师,展现东西方美学的历史发展脉络。他总是带着我们进入原著,去全面了解美学思想的发展概况、深刻内涵,带着我们走进艰涩的黑格尔哲学、康德哲学等。他常说,你们不读原著,我带着你们读;你们读不懂原著,我把读懂的讲给你们听;你们听不懂我讲的,就听听我弹琴给你们听。

在杨老师声情并茂、深入浅出、超凡脱俗、抑扬顿挫的解析下,我们全班产生了对美学、对哲学的浓厚兴趣,以致于学校图书馆的哲学名著被我们班全部借空,这也堪称当时的一大奇观了。连图书管理员都惊讶地对络绎不绝借书的我们说,这些书都落了厚厚的书尘了,全被你们中文八七级一班借走了。我们每个借书的同学都很自豪。

杨老师常把他的电子琴抱到教室来,讲到精彩处、动情处、晦涩处,他会深情地为我们演奏一些经典曲目,他闭上眼睛,全身心地演奏,让我们在音乐声中感悟美学真谛、哲学真谛。余音绕梁,久久不息,年轻的杨老师带着音乐和美学、哲学一起融入了我们飞扬的青春。

我喜爱美学,深受杨乃乔老师启蒙。我大学期间研读了大量看似枯燥、深奥的美学、哲学、文艺批评、文艺理论等专著,从中受到很多启发。遇到读不懂的,会把问题积攒下来,等有杨老师课的那天,利用课间向他请教。这为我工作以后的美学实践与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毕业后一直在中学一边任教,一直致力于中学语文美学的实践与研究,也取得了一些相关的教学成果,很感恩杨老师当年的教诲。

我们毕业后大概三四年,就听说杨老师到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读文艺学博士了;几年后,又听说杨老师博士毕业直接到北京大学读比较文学方向的博士后了;再后来,就听说杨老师任职复旦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我们同学每次都很为杨老师一步一步的跨越而骄傲。

我曾经写信寄到复旦大学中文系给杨老师,介绍我的专业发展及研究方向,我以为杨老师不会记得我、那么忙也不太可能给我回信。可是没多久,我就接到了杨老师的复信,亲切地鼓励我、肯定我。他获悉我的语文美学教学成果获得了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为我高兴,还为我的成果作鉴定并推介我的成果,杨老师的大家风范,让我备受鼓舞。

徐师四年,直接影响着我的恩师、大师还有很多很多,徐放鸣教授、韩陈其教授、杨亦鸣教授等等。我对徐师的深情,源于徐师的这一大批诲人不倦、学养厚重、严谨求实的恩师。他们不仅教给了我宝贵的知识,更重要的是给我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矢志不渝的家国情怀、科学求真的学术品格、执着进取的创新精神、爱生如子的师表风范,无不给我,给我们,留下了受益终身、代代相传的教诲。

怀念徐师,怀念恩师。离开徐师三十一年,又逢母校七十华诞,我始终记得自己是徐师人,始终继承和发扬我的恩师们的精神,并以恩师们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去感召、凝聚身边的人,使每一位师生也能在这种感召和凝聚下收获一种荣誉感、归属感和使命感。

祝福母校七十华诞!祝福我的恩师们健康安好!

                          

 2022年5月1日于海州高中

 

作者:周艳  作者简介:女,1968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正高级教师(三级),江苏省高中语文特级教师,江苏省五一巾帼标兵,江苏省三八红旗手,江苏省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党代会代表,江苏省海州高级中学党委书记、校长。教育部第二期中小学名校长领航工程学员、教育部“周艳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获评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主持省级以上课题10项,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约10篇;出版个人专著1部。

版权所有:江苏师范大学校友会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 邮编:221116
电话:0516- 83656386 传真:0516- 83656386 邮箱:jssdxyh@js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