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度的坚持——记我的老师王进珊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9-08-26  浏览次数: 1071

在我接触的教授中,最有风度的当然是我大学时代的老师王进珊教授了,我也曾把我的看法在一些熟人圈子里传播,得到大家的一致认可。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虽然被打倒靠边站的教授大部分已回到教学工作岗位,但惊魂未定,他们一时也顾不上教授的风度,有的甚至在苦难的日子里已不知风度为何物。听说山东大学的一位颇有名望的老教授,冬天穿一件黑棉袄,腰上束一根粗绳子,跟农民没有两样。如果他是有意为之,倒也不失是一种风度,所谓的魏晋风度,或者是另有隐情而不得知。但教授不重视风度恐怕是那个年代的普遍现象。而我第一次见到王进珊教授时,我的第一感觉这就是我心目中的教授风度,心中充满了敬仰。那时王老师已七十多了,但身材匀称,腰板很直,花白的头发往后梳,油光铮亮,服服贴贴,戴一副宽边金丝眼镜,穿一身灰色的中山装,配一双黑色的皮鞋。这样的外貌好像在描写民国时代教授的小说里看过,对,就是民国教授的风度,如今,这民国范儿的教授就在我的眼前,就是我们的老师,心里怎么会不惊喜。 当然,以貌取人从来都是浅薄的,而王教授的风度也只是他人生的一个部分。但想想那个时代,在经历了文化的粗鄙化后,知识分子斯文扫地,一种风度的回归也是有不少积极的社会意义的,至少在我的大学,王教授的风度是一道风景,具有激发学生向文明优雅靠齐的正能量。

风度不是一天炼成的。王老师的风度是在几十年经风历雨中磨练出来的。王老师零七年生于江苏如皋,从小受过很好的诗书礼乐教育,走上社会以后大部分时间从事教学和编辑工作,同时也是一位诗人和剧作家。抗战期间,他在重庆主编《文艺春秋》杂志,(我最早是在司马长风的《中国新文学史》里看到的),抗战胜利后又在沪上编《申报》副刊。与他交好的大多是文人雅士,比如叶楚伧(叶是他结婚的证婚人),张道蕃,梁实秋等,叶和张都当过国民党的宣传部部长,但也都是文人出身。四九年王教授谢绝了去台湾当立法委员的邀请,留在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当教授,他说五十年代头几年,他那时常做东,请客的主要内容是请客人去戏院观看他的新剧。可惜好景不长,因为他有在国民党党务系统的工作经历,因此作为漏网之鱼被抓了起来,面临被处决的危险,幸好他以前的好朋友吴天石在江苏当教育厅长,经他的斡旋把王教授弄到了徐州师院,徐州虽然偏远,但毕竟没有生命之虞。不过在“文革”期间,王教授和师母还是吃尽了苦头。他们夫妇被赶到红房子第二栋的楼梯间,一住就是十年,王教授被剥夺了讲课的权利,他的主要工作是打扫学校厕所,但他做任何事都是一丝不苟,打扫厕所也是如此。公认的事实是,王教授负责打扫的厕所是徐师最卫生整洁的,甚至很多年还是美谈。这或许也可以看做是他风度的一部分吧。

  “文革”结束,王教授重回讲坛,他的风度很快被外界关注,徐州一家照相馆把他的照片挂在橱窗里展览(那时还没有肖像权意识),校园里不管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见到他都会向他行礼,他也无一例外地回礼。这也可以说是风度的力量吧。而更可贵的是王教授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有对风度的坚持。我在四年求学期间,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王老师,因为年龄的原因,他不给本科生上课,我们只是听过他的一次有关《诗经》中的名物问题的讲座,临毕业,我鼓起勇气去王老师家,请他给我写毕业赠言,王老师给我写了好几行,还请我喝了茶。突然感到这位有风度的教授是这么容易接近,真想问自己早在哪里了?没想到毕业后有更多的机会见到王教授。因为我留在徐州的一所中学教书,我的教研室有一位老师是民革的,王老师是老民革了,民革每次开会他都会向那位老师打听我的情况,让我有困难去找他。后来我真的遇到困难了,也真的去找他了。王教授夫妇留我吃饭,一起聊天,帮我解决了问题。他膝下没有子女,更喜欢跟年轻人在一起,并竭尽所能提携后辈,我的同学中不少都受过他的恩泽,我也是其中幸运的一位。王师母也很健谈,有一次我在王教授家看足球赛电视转播,师母在打毛衣,似看非看,突然师母发话:"这个球越位了。"哇塞,师母原来是行家啊。后来我了解到,王教授的风度与师母的达观个性与审美品味大有关系。王教授是研究古典文学的,但他对文学新观念新方法也很感兴趣。一次跟他谈起文化断裂层,他问了我好多问题,说要进一步关注。 后来我去苏州大学读研究生,和王教授通过几次信,他还把收集的西汉瓦当图案拓片寄给我。我有一次回徐州,专门去拜访王教授,他家里养了一群猫,很是热闹。师母乐呵呵地说,这群猫是祖孙三代同堂。王教授明显老了,身体也比以前瘦,但教授的风度丝毫未减。想起一件事,八九年秋天,在苏州大学开现代文学理事会会议,我是会务组的,导师安排我负责照顾北大的王瑶先生。那次见到的王瑶教授,戴鸭舌帽,衔大烟斗,那种风度太酷了,见者无不倾倒。我当然也是倾倒者之一,但又觉着两位王先生的风度有不同的风格,王瑶先生给人以清峻刚威的感觉,对仰慕者是一种完全的征服,王进珊先生却是一种儒雅平和,或许我跟两位王教授的距离不一样,会有一些误判,但两位的风度都是我崇敬的,我也希望当下的教授在做好学问的同时,有更出色的风度。

  作者:李彬,我校80级中文系校友。

版权所有:江苏师范大学校友会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 邮编:221116
电话:0516- 83656386 传真:0516- 83656386 邮箱:jssdxyh@js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