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学术,潜精研思大学之道:《香港文汇报》专访李凤亮校友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9-05-15  浏览次数: 1932

近日,我校1990级中文系校友,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凤亮教授接受《香港文汇报》采访,以下为报道全文。

在中国的大学管理层面中,1971年出生,一直从事文学,文化研究的李凤亮当属年轻之辈。从2008年开始担任深圳大学副校长,到如今担任作为中国高校改革试验场的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他始终坚信大学的人才培养之道应当以人文为基石,如此才能建构合乎时代需要的科学家。而这一切都和一个学者如何认识文学,文化以及大学之道,有深厚联系。

现任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的李凤亮,同时兼任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文艺评论基地(暨南大学)副主任。不过在他看来,服务在大学的使命乃是为打造属于新时代的文化而尽绵薄之力。

蒙学来自于习字

读书改变命运,李凤亮对此坚信不疑。他接受香港文汇报记者专访时坦言,作为一个出身于苏北农村的孩子,学习和阅读对自己的人生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我迄今为止都非常感谢我的哥哥,是他在不断教导年幼的我认字。”他表示,兄长让自己对文字,文化有了非常质朴的接触,为今后与文字,文化,文学打交道奠定了基础。

初中毕业的李凤亮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当地的中等师范学校,用他的话讲,算是开启了“成为城市人”的第一步。“那是一个早熟和直面人生挑战的阶段。”李凤亮介绍说,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师生现象(中等师范学校学生)”及其背后的群体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他认为,一个不到十六岁的人,成为“中师生”之后,要考虑如何成为一名合格老师,要锻炼如何进行包括演讲技能在内的口头表达等,透过这一切锻炼自己的能力。后来,李凤亮被保送进入江苏师范大学亦源自自身对老师这一职业的深刻理解与崇敬。

文字与文化的影响始终是持续的,

也是与时俱进的。

文字与文化的影响始终是持续的,也是与时俱进的。大学时代及留校任教之后的李凤亮,醉心在西方小说理论和捷克作家昆德拉(Milan Kundera)的研究中。从2001年开始,对国族文化与思想的重视渐渐成为中国社会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李凤亮开始关注和探讨海外华人诗学的批评和理论。这一转变也使得他对华人文化和历史的价值意义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同时,在中国改革时代的激荡下,李凤亮也觉得,任何研究都是呼应时代诉求的,因此从2008年至今,文化创意产业与文化创新研究成为了他攻坚克难的新方向。也在那一年,年仅37岁的李凤亮成为了深圳大学的副校长,引起当时舆论的关注。2011年,他成为了中国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内在机理与战略路径研究”首席专家。

无论是教育抑或文化产业的研究,

都应当关注时代变迁的需要,

解决世道人心的问题。

“我只是一个教师。”论及作为老师这一职业一分子的感受,李凤亮告诉记者,自己始终觉得教育最美好,教书育人最美好,应当认真做人,用心做事;与众多学生接触的过程中,也深深感受到了学生的可塑性。此外,就多年来研究文化的心得而言,他认为无论是教育抑或文化产业的研究,都应当关注时代变迁的需要,解决世道人心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国与外国处在贸易战的当下,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无论在广州的暨南大学当教授还是后来到深圳大学担任副校长,到南方科技大学担任党委副书记,李凤亮始终认为阅读是自己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阅读可以带给人思考,在担任大学的领导者之后,有时夜间想到事情也会记录下来。”李凤亮如是告诉记者。长期对香港书展和深圳读书月颇有研究的他,对阅读也有自己的一套独特看法。

阅读是人类最基本,可持续的文化行为,

人们可以在阅读中交换思想。

阅读要面向生命。

他向记者表示,阅读是人类最基本,可持续的文化行为,人们可以在阅读中交换思想。但毫无疑问,在今天推广阅读显得非常难,因为时空背景发生了变化,如今流行的是浅阅读,快餐阅读,短阅读,手机阅读。故而,李凤亮倡导面向生命的阅读。他说,阅读分为研究型,创新式的专业阅读,但也包含以家庭为核心的日常阅读;因此,倡导家庭设立一个固定化的家庭阅读时间非常重要。而在阅读题材的选取上,应当遵循新人文主义,新古典主义的方针,去广泛阅读中外名著,因为这些经典是浓缩的人生。因此,阅读经典的选本并且分享,记录阅读体会,非常重要。李凤亮特别指出,有些书读了之后反而令人颓废,这是值得警惕的。

就阅读推广而言,李凤亮直言深圳和香港做得非常成功。就深圳而言,其已经成为全中国人均购买图书数量最高的城市,也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的“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阅读体现的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基础和民众人文素养,更加展示其面向未来的文化创新能力。据李凤亮介绍,阅读的深入人心展现了深圳的文化繁荣,也在某种程度上锻造了这座城市创意文化发展的强大实力。

李凤亮作为中国文化产业研究的知名学者,以深圳为例,向记者具体介绍了成功型文化产业发展的模式。他表示,深圳在文化创意产业方面确实走在了全中国的前列,其完备的市场机制,将资源向价值洼地进行配置的功能非常完善,例如引领全国风气之先的主题公园模式就首先出现在深圳。此外,深圳的文化产业发展也有科技在背后的支撑,在当前的深圳已经极少看到传统型的文化业态。另一个层面便是金融的支持,在李凤亮看来,来自深圳,香港的金融支持是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资金动力。而包括设计等不同领域的跨界,奠基于中国国情的政府公共政策的扶持,都是深圳作为一个成功的文化创意产业城市的重要元素。李凤亮特别提及,每一年的深圳文博会实际上已经成为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的晴雨表,其参展的企业不仅涉及到文化,还包括科技,投资,旅游等诸多领域,因此成为推动整个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化的重要平台但他也直言,深圳的文博会仍需要在专业化方面进行持续完善;香港的参与也应当持续增加,特别是在设计,旅游和文创方面。

要将学生变成有价值之人

2008年,三十多岁的李凤亮被任命为深圳大学副校长,在彼时被称为“最年轻的大学校长”。十年过去了,无论在深圳大学抑或南方科技大学,李凤亮始终觉得,在大学从事行政事务并不是当官,而是为学者、学生们提供自己力所能及的帮助和服务。在他看来,服务高等教育,理念是第一位的。

大学的核心工作是培养人才,

因此需要创知,创新,创业的新思维。

就大学发展而言,他认为大学的核心工作是培养人才,因此需要创知,创新,创业的新思维。李凤亮告诉记者,深圳大学的一百位杰出校友中,有九十位是企业家,例如培养了包括马化腾这样的创新型企业家。如今在南方科技大学这所备受全国瞩目的创新型大学中,如何打造国际化,高水平的一流大学,也是依靠创新的精神。他告诉记者,一所大学中,数量最多的是学生,最宝贵的也是学生,如何让可塑性极强的学生成为对社会有价值的人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李凤亮自己认为,立足于社会、接地气非常重要,例如在南方科技大学,一方面所有的学者都是全球选拔的,其中包括了二十四位院士;同时,每年也会组织几十个团队到全国各地参访以了解国情。而在招生和人才选拔上,也坚持创新的机制,不再以一次考试来决定人的命运,例如南方科技大学便以“631”的模式选拔学生,即高考成绩占六成比重,大学自主选拔占三成比重,高中成绩占一成比重。这一切的创新和突破,都是为了人才的培养,也都是践行新型大学理念的尝试。

李凤亮直言,南方科技大学的创立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次尝试,与香港的合作非常重要。目前在南方科技大学中,来自香港的学者非常之多,有的也服务在大学的领导岗位上。与香港科技大学合作成立的深港微电子学院,也是相互借鉴,优势互补的一大成果。南方科技大学本身采取的书院制,学校日常管理体制,具有非常明显的香港色彩。这种学习,在李凤亮看来,更是为了在一所理工科大学中培养具有人文精神的科学家。

教师是一个非常神圣的职业,

我以自己是一个教师为荣。

“教师是一个非常神圣的职业,我以自己是一个教师为荣。”李凤亮始终觉得“教师”二字具有非常神圣的色彩。近半年来,中国社会对大学特别是研究生阶段的师生关系异化及其新闻多有探讨,李凤亮则认为,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当立足于教学相长,平等交流,既非老板与打工者的互动,也不拘泥在传统的私塾模式中,“一个老师遇到一个好学生不容易。”李凤亮说,受制学术体制和社会环境,大学特别是理工科中,师生关系容易异化,因此重提师道非常重要。在生活,教学,科研,思想上,李凤亮认为制定出相应的教师准则非常重要。“大学的行政是一个管理、辅助的科学系统。”李凤亮相信,为了学生和大学共同福祉和利益,自己未来仍需要多多努力和加油。

发扬传统 当守本创新

国学热是近年来中国内地一个非常流行和重要的文化思潮。如何看待国学热,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关系,李凤亮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面对传统文化和国学热潮的兴起,应当秉持既避免故步自封,也避免妄自菲薄的辩证立场,以守本创新作为发扬传统的方式。

李凤亮表示,20世纪的中国,西化乃是文化思潮的主流,这其中也包括文化。问题是,所有的文化产品都附有价值观。他说,国学热本质上是对文化西化和冲击的一种自觉式的本能反应。在李凤亮看来,大家都吃麦当劳,跳街舞,但是会书法的人却变少,这的确构成了一种文化传承断裂的风险。但是在当下的国学热中,完完全全去走复古的道路。在李凤亮看来也是根本行不通的。因此,他认为应当在现代意义上去阐发国学,继承传统,用以发扬光大。他举例说,深圳曾经制作过交响乐,将国学思想用西方音乐的形式呈现出来,这就是一个非常不错的创新举措。与新媒体、新科技的结合,也是传承国学的重要手段。

李凤亮特别指出,若仅仅将国学当作复古或是商业的工具,将使传统文化不可避免走向庸俗化,从而让其与现代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其结果将是传统维新的又一次失败。

展望中国文创产业


“毫无疑问,与发达国家如日本相比,中国的文创产业的确还有改善的空间。”李凤亮觉得,日本的文化乃是在极端地保护传统和科技创新的两极上实现了很好地把握和平衡。相反,他觉得中国在传统文化资源的开发上仍然不够,尤其是20世纪的中国人,要么将传统神坛化,要么走向反传统的极端。“保护,传承,创新,延伸,对待传统,应当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李凤亮认为创新开发和创意开发是维系传统文化的重要出路。“以动漫为例,去年中国的动漫创作作品时间长达28万分钟,但是日本只有3万分钟,然而我们与日本的差距并没有缩小。”李凤亮希望,未来的中国文创产业能够在精品化,国际化方向上多多努力。

来源 | 《香港文汇报》


版权所有:江苏师范大学校友会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 邮编:221116
电话:0516- 83656386 传真:0516- 83656386 邮箱:jssdxyh@js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