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辰良:感恩我的大学

文章作者:  发布时间: 2015-12-15  浏览次数: 1552

点击查看原图

0一四年暮春时节的一个早晨,徜徉在江苏师范大学老校区文史楼前,一群男女大学生说笑着正要上楼,我问走在最前面的一位:中文系是不是还在这个楼?这位女生略带惊讶回答:大叔,这是传媒学院,中文系在新校区。

沧桑的感觉突然涌上心头:三十多年前,我就是在这个楼读的书。

穿越三十一年的时光遂道,大学四年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立刻清晰起来。那时的我也如这些少男少女,在这里度过了四年的大学时光。

一九八三年九月十日,十七岁的我,千里迢迢来到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读书,徐州师范学院也是第一次以博大的胸襟迎接江苏省以外的全国学子,从此成为一所向全国招生的大学。

进入学校,耳濡目染最多的是关于廖序东先生的故事。我们发到的新书里,有一本浅黄色封面的《现代汉语》,就是廖先生主编的,而且,我们的老师讲,我们这一届高考的命题专家学者中,就有廖先生。我们中文83级所有的学生都惊呆了,崇敬之情肃然而生。廖先生是我们中文系的灵魂,也是我们大学的灵魂。先生著作等身,在现代汉语这个学术领域叱咤风云,有领袖气象。有了廖先生,我们系、我们学校一下就生动鲜活起来,就有了精气神。可是廖先生已经不带本科生了,整个大学期间,我无缘当面聆听先生的教诲,此为一生憾事。曾在现代汉语教研室门口近距离看过一次先生。先生花白的头发,穿着藏青色中山装,戴一副黑色眼镜,在桌前静静看书。生活中的廖先生几近凡俗。毕业经年,才有感悟:越是大师,越是圣贤,越是平易,越是本色。

点击查看原图

 

大学之大,首先在大师之大。说到大师,不得不提起王进珊先生。王先生曾参加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北伐宣传队,在郭沫若先生领导下工作,是现代著名剧作家、诗人。在文教界有学者型的作家、才子型的学者之称。我曾多次到过先生家里,向先生请教过写诗的技巧。先生讲话如春风拂面,得先生指点,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每次告别,师母总要给我们每人装几颗小白兔芝麻糖。先生师母的恩情,伴随着那种又香又甜的味道,永远芬芳在我们的心中。

先生、王先生都相继在九十年代和本世纪初以九十多高龄作古。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一代宗师的道德文章、学术精神光焰万丈, 永放光芒。

大学教给我的,还有对真理的追求与坚持。上世纪八十年代,各种思潮风云激荡。我们的一位老师在课堂上慷慨激昂教导我们:真理一万年以后也是真理,年轻的大学生们,一定要坚持真理。即使不能为真理而献身,也要为真理而坚守;即使不能为真理而坚守,也要默默为真理而祝福;即使不能为真理而祝福,那么也绝对不要为一己私利而反真理。我们的老师还讲,真理不仅仅存在于理论当中,在现实生活中时时处处见真理。

记得系学生会专门邀请体育系的一位老师给我们讲足球课。这位老师讲完足球比赛的常识,最后给我们讲道:其实足球也是人生,每个足球运动员都必须有理想,这就是赢得比赛。为了这个理想,每个运动员必须有大局意识、团队意识、甚至要有牺牲精神。足球最讲究配合,人生也要讲究配合。每一个经典的进球,都是经典人生的演绎,希望同学们深入体会。我们的老师总是传授学术的同时,教诲我们做人的道理。走出校门,每每回忆老师的谆谆教诲,人生境界顿时豁然开朗。

大学还赋予我们开放的眼界。我们上学的时候,正值改革开放之初,外面的世界突然涌进来,眼花瞭乱中往往茫然失措。我们的老师教导我们,接受才能了解,了解才会理解。对新生事物,不能一开始就持批评和拒绝的态度,要看到、看见、了解、理解。为此,我们开设的电影文学课,为我们介绍了当时禁播的电影《原野》、介绍了《一个和八个》新的拍摄技巧。我们的外国文学课,介绍了当时各种现代文学流派,为我们了解世界文学打开了窗口。作为本科生,我们不可能完全领会,但是我们在半知半解中睁开了眼睛,学会了看世界的方法。今天,世界成为一个家,国际化就在我们身边,而三十年前,当中国刚睁开眼看世界,感谢大学教给我们看世界的方法!

大学还赋予我们创造的激情。我们八三级中文系创办的“春潮”文学社,首次实现了与各大学和社会上各文学社团的交流。我们中文系还第一次将市场机制引入勤工俭学,让贫困学生通过勤工俭学顺利完成学业。

今天,流连在母校,深情回望三十多年前青春飞扬的日子,心生万千感慨:

大学时代,曾经有缘见识道德学术臻于完美大师先生的绝代风华,那种高山巍峨的道德庄严、气贯长虹的坦荡襟怀,让人心怀崇敬,一生追慕,人生境界不断升华

大学时代,承蒙各位恩师传道授业,方能在滚滚红尘之中,有追求、有小成、不迷失、不堕落。

有过大学经历的人生,是幸运的人生。

怎能不感恩我的母校、我的大学!

(作者系我校山西校友会会长,中文系83级校友,现为山西潞安矿业集团高级政工师)

版权所有:江苏师范大学校友会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上海路101号 邮编:221116
电话:0516- 83656386 传真:0516- 83656386 邮箱:jssdxyh@jsnu.edu.cn